“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假使我稍有知识,就会走在大路上,还要谨慎小心以免误入歧途。“唯施是畏”,即“唯是畏施”,宾语前置句式。只是害怕走上狭窄的小路,小心谨慎以免耽误行程。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非常平坦,也很宽阔,但人们总喜欢贪近走小路。爱抄小路取巧自利,这似乎是人类的通病。这句话是说人有私心杂念,爱耍小聪明,不正道直行,喜欢抄小路走捷径,贪图物质放纵欲望。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这里的“朝”是指朝廷。朝政败坏,人民生活难以温饱。田地荒芜没人耕种,财政贫乏国库空虚。与此相反,统治者却“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穿得漂亮,佩带利剑,吃好喝好。“是谓盗夸”,榨取民众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贪得无厌,这实在是土匪式的统治方式,违背了自然道德。“非道也哉”,这是不符合“自然之道”的。
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皆是有“道”可循的,统治者应该效法自然,秉承“天道”来调整政策,以保持国家稳定繁荣,社会和谐一致。春秋之时,社会动乱,统治者沉迷于物欲的追逐享受,逐渐背离了“大道”。老子认为“大道”其实很平坦,治理国家也非难事,只要坚守几条大的原则,符合“自然之道”就可以了。对统治者来说,应该控制欲望,防止私心膨胀,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淫靡奢侈而不体恤人民。
万物都是平等的,谁也没有理由凌驾于人民之上,作威作福。但是,大多数统治者都没有走上“正道”,常为一己私利违背“自然之道”,把人民看得一文不值。人民的生活艰辛与统治者的奢侈淫逸形成鲜明对比。所以,这是一种强盗式的统治方式,对人民的压迫和榨取,导致了“官富民贫”的社会现实。
在《道德经》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贯穿始终。比如,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暴雨不会永远持续,总会慢慢停息。这是“势”的运用,世事如此,有正有反,符合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所追求的“和”,可以看成是理想状态下的和谐社会。老子不像儒家那样把社会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而是力图化解所谓“对立面”之间的矛盾。这种思想对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实状况来说,确是一剂治世良方。
本章揭发了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罪恶行径,重点是针砭时弊,抒发自我的感慨。老子所生的年代,是周王朝的衰败时期,统治者巧取豪夺,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生活淫靡,而百姓则因为田园荒芜,生计艰辛。因此,老子对于统治者深感失望,认为他们就是一伙强盗头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和咒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