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朋老师说了个知识点,就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下面是我的反思学习过程。
1. 我原来是怎样想的?
我原来没想过人的本质,但是知道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我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和。
自然属性就是和动物差不多的属性,有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等。
社会属性就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比如我是女儿、母亲、妻子、老师、导师、姐妹、朋友、闺蜜、知音、学生、消费者、卖家等。这些身份代表着我的社会关系,是我的社会属性。
2. 我原来的想法怎样?
我不明白“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什么,感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我认为的社会属性。
但是,为什么我脑袋里还有自然属性呢?
原因是我忽略了刘老师强调的是“人”的本质,这是把和动物相似的部分排除了的。
3.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
经过和刘朋老师长达九个微信界面的沟通(多谢刘朋老师的耐心讲解),我终于知道了:
(1)我对后半句“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解是正确的。
(2)我对前半句的理解终于是刘朋老师想表达的意思了。 具体如下:
首先,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变化来自于人(包括我)的实践活动。
举例来说,我结婚(这个实践活动)发生前,我不是妻子,王某某(我老公)不是丈夫;但我结婚后,我们之间多了夫妻这层关系。随着我实践活动的增多,我的社会关系也不断改变,生了大宝变妈妈,生了二宝变二宝妈。以后还要做丈母娘做外婆。哈哈,果真一直在变。(看,关联结构)
其次,任何两个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不同的,所以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共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个性的,都是和他人不一样的。
仔细想了下,我真的找不到和我社会关系一模一样的人。我的这个社会社会关系网络是独一无二的。
4.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首先,我用它来指导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
(1)对于“社会关系可变,且因人(我只说我)的实践活动而变”这条,我举例说明我是怎么用的:
会议结束后打算全家回娘家,偶然听老公说“去了你家可别再让我带娃了,你开会这几天都是我带的,我需要休息几天”。我一下子就慌(实际是怒)了,但我不想吵架。于是,我搁浅了,不吵不闹慢慢想策略。
在我给婆婆买了礼物后,又在吃饭时说了一番诸如“妈你想吃啥就点啥,千万别省着,你儿媳妇有钱”之类的话后,我觉得时机成熟了。
给我老公说“你看,我们天天在妈身边,可以时时刻刻孝敬她。但是我父母呢,我半年就回家这几天,我真的想陪陪他们。要不这样,我带一个娃,另一个娃你带好不好?求你了”
果真,老公一改那种“你越想让我…我越不…”句式,说“这态度还差不多,要是你以前那样肯定没门”。
显然,这是事后分析,但我当时没这个意识的,只知道之前大吵一架、向婆婆告状、冷战都没作用,想换个招数试试而已。
在以后,如果再出现这样的僵局,我就会有意识地努力破局了。
(2)对于“人的社会关系是个性的”这条,我的解读是“每个人的本质都是个性的,我应该接受并尊重所有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与我不同”。我设想的应用情景如下:
对于在公共场合喧哗的人,我不再从心底里看低他们,因为他们的背景(社会关系)和我不一样。他们可能以前生活在空旷人稀、喜欢热闹的地方,只是现在还没意识到环境的改变。这样,我估计我能变成世界公民。
其次,我要利用它进行创新,即用“人”话把马克思的定义进行改写,如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人的这些社会关系是不一样的,且是会发生改变的,你我他的实践活动是这一改变发生的原因。(看抽象拓展)
如果我的上述理解没有错,我已经学到“抽象拓展”层次了。
即使我的理解不完全正确,我也到“抽象拓展”层次了,因为我写这个就是在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