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正面管教课程的笔记。语音课,要整理成文字实属不易,这些都是我听完课后整理出的重点。
没有文字记载很难在课后时刻复习。有对正面管教感兴趣的父母可以看看。对我的帮助很大。也可以常拿出来鞭策自己。


孩子我如何爱你?
孩子能感受到爱,才能形成健康的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爱孩子不是爱孩子的成绩。
1.爱他如他所是:孩子不那么可爱的时候,你也可以用留言,纸条的方式告诉他。
2.用行动表达爱:放下父母的威严,多多进行眼神的交流,欢乐的氛围更容易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3.留出特别时光:和父母都有单独相处的时间。计划特别时光。父母的状态需要身心合一,专注的。安排一些和孩子都喜欢的活动。谈心,看电影,花时间享受乐趣。
4.保持专注的倾听:倾听孩子。

2岁左右第一个叛逆期。反抗父母的意愿,希望父母接纳自己,想告诉父母我长大了,很想参与成人的行动中,这些都是正常的。
选择,意味着孩子有自主权。有限,是指这个标准有界限。孩子的判断力是有限的,需要家长帮助他选择。既有自由,又有界限。
选择是伴随着责任的,孩子的年纪越小选择越有限的,孩子慢慢成长,能选择的范围会越广。因为她能因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的后果越来越多。孩子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就可以给他启发性的提问,而不是给他选择。
有些事情是没有其他选择的。比如要不要写作业,这个必须要,因为这是作为学生的责任。但是她可以选择先写语文还是先写数学,是放学就写,还是课间写。
有限选择需注意的重点:
1.选择后面,加上孩子自己决定,让孩子知道他是有权利的。
2.选择是彼此尊重的,不能逼迫危险。
3.我们给出的选择,自己也是能接受的。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感。

如果你是场景中的孩子你会有什么感受例:
例1:孩子4岁了,你告诉她给自己倒杯牛奶,不料牛奶撒了一地。你把他骂了顿。
例2:孩子15.16岁,回家晚了,你训斥他,为什么回来那么晚,知不知道父母很担心你。一点都不懂事。
身为情景中的孩子:
4岁的你,会觉得自己没能力,会胆怯。
十几岁的你,可能会惹得你砰的一下关上门。说教唠叨,都是惩罚性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一般都是叛逆,怨恨,报复。正面管教提倡关注于解决办法。
4岁的孩子把牛奶撒了,你可以问他怎么办,他可能会想一想然后自己拿抹布擦干净。她能从中学习生活技能,发展出对自我能力的感知。
十几岁的孩子回来晚了,可以第二天坐下来来一场头脑风暴。找到对双方都尊重的办法。让他学会承担后果。
想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关注于解决问题:可以看下是否符合以下四点。
1.相关的
2.尊重的
3.合理的
4.有帮助的
从问责,追究过去的原因把问题转向现在如何解决,以后怎么避免,帮助孩子培养技能,这是一个思维模式的转变。
比如:孩子总迟到,
惩罚:是给她接受教训,让他以后不敢。
关注于解决办法:我能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学会守时,自律,本着相关尊重合理有帮助的原则,可以用闹钟,约定时间等等。

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决定了我们的性格,生活目标,应对方式等等,形成了私人逻辑。
阿德勒说,不在乎发生了什么,而在乎我们对所发生的做出了怎样的解读。这就是私人逻辑。
私人逻辑是怎样形成的?感知,诠释,信念,行为。
换位思考,你把自己当成4岁的孩子。妈妈带回一个小弟弟妹妹,你感知到了什么?(妈妈的时间都被占有了)。
大人都围着老二,你是怎么样诠释这个问题的?(爸爸妈妈不爱我了)。
这个孩子什么都不会,你的信念是什么呢?(我什么都不会才会得到关注)
你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吃醋,找事,对父母更多依赖,引起父母重视)
反复这样就形成了私人逻辑。
不单是改变孩子的行为,妈妈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妈妈可以和老大进行单独的亲子时光,也可以请老大帮助一起照顾老二,建立他的责任感。
当孩子的行为越是让我们觉得挑战的时候,就是孩子更需要爱的时候。看到孩子背后的信念,帮助孩子。

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分四种
1.寻求过度关注
2.权利
3.报复
4.自暴自弃
情景1:家长很累,科室孩子还是不停的要抱。
情景2:你在接电话,孩子不停的要你和她玩玩具。
孩子要我们一只注意他,得到特别关注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爱的。孩子用行动告诉我们,我要参与,注意我。
非语言信号:
1.用眼神.动作表达我在注意你。
2.给孩子参与到一个有用的任务,比如你在打电话,可以让孩子帮看表
3.特别时光,告诉孩子我现在不能陪你,不过我们会有特殊时光。

链接是我懂你,不单是与孩子,还有与家人朋友等。认同感受,在合适的时候分享自己的想法。正面管教内容像个拼图一样,需要把所有版块拼好,才能够学会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