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最主要的是获得信息,有助于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带着目的读书最重要。这样在阅读时,才容易找到与己相关的要点。一本书的知识很多,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只要能找到自己所需,这本书的价值你来说就已经实现了。”至关重要的是要逐渐培养自己鉴别出重要之处的能力。“
只要明确了自身目的,一切水到渠成。自己在期望些什么,想要获取哪些知识,要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只要清楚地把握到这个地步,就不会出什么大的纰漏。
但图书那么多,如何才能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书呢?这时,可以使用“王者速读法”,一本书只要花费30分钟,通过阅读两成部分,就能收获八成左右内容。
齐藤式系统速读法的目的并非”快快读书“,而是”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的信息“。
要领是把精力集中在所需要信息上。通过预览把注意力集中到整本书的一半内容上,并进一步通过跳读处理这一半。考虑一下”什么对现在的自己是必要的“,找到焦点所在。细读部分控制在全书25%以下。
为了更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30分钟并非直接用来阅读,而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用五分钟进行观览。
第二阶段,用五分钟浏览书中所有的图片。
第三阶段,剩余的二十分钟使用跳读法阅读。
详细说来,第一阶段主要解决战略问题,即自己希望从这本书获得什么信息,哪些要细读,哪些要略读,甚至只要阅读本书哪一部分即可。其他部分不是不重要,而是与自己本次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相关。这部分关注标题、封面、腰封,尤其要在目录上多花些时间,看了目录就能知道这本书大致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在哪个部分。
接下来,通览标题和图表,快速翻阅正文,“以标题、图表、图片、插图为中心即可”,重点关注视觉上的东西。发现对自己有用之处,可以将页码折个角。
第二阶段采用浏览图片的方法,捕捉到文字本身的整体印象将书本快速过一遍。这个“快”有多快?每页不超过2秒钟。这时,给每页内容均等机会,减少第一阶段预览时的遗漏。经过这两个阶段,对不少书来说,已经能够判断哪里要重点读,哪些直接忽略就可以。这时,不要刻意去搜寻某些字眼,快速翻阅过程中,快速进入大脑的印象和词汇更为重要。“要的就是书中得到的印象直接传达到大脑的感觉。”
关键词主要有两类,一是从书中浮现的,或是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二是由那些关键词联想到的自己的关键词(这些词未必就是自己阅读前事先确定好要关注的地方)。不过作者也提醒,这个快速浏览需要不断练习。
如此收放自如的程度并非新手所能做到的。最初阶段或许很难洞察这此信息,只要有个整体印象,留意到关键词、标题、插图等就可以了。
经过刚才两个阶段,书中重点在哪个地方,应该有所了解。这时进入第三个阶段,用跳读法阅读符合自身目的的两成内容。之前10分钟浏览时,做了记号的地方,也要仔细阅读,然后再将着眼点回到高处。就这样循环往复。关键是要勇于舍弃。
我们要像鸟一样从高处着眼阅读书籍,看到关键词出现的地方,能意识到”这里比较重要“,就放慢速度详加阅读。
如此这般反复进行。
读书时,对书中的内容要讲究公平,而不是平等对待。这意味着阅读时要分出轻重缓急、主次正副。对重要之处要拿出与之相应的时间,根据其价值进行公平分配。
这三个阶段为一个周期循环,大多数书一个经过周期就能搞定。经典之作,可以循环几遍。如果担心遗忘,以后还可以再跳读一次,甚至用第二阶段5分钟的浏览就可以了。
30分钟读完一本书后,不表示以后就再也不用读了。以后需要,还可以再用30分钟再读一遍。一本书原本用2个小时读完,现在则可以用同样的时间读4遍,你说哪种印象会更深刻呢?而不少致用类图书,30分钟就能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掌握书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一味强调速度但找不出要点是没有用的。速度只的工具,获得知识才是关键。“王者速读法是要花费少量时间高效地获得信息。”
书读完了,这才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将从书中获取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尽快输出(笔记、书评、博客等),也许一开始并不会特别完美,但在不断练习后,一定会越来越好。当然,更重要的是践行,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只有加上这些,王者速读法才算完整。
尝试写作之初,不过给自己过大的压力。不要指望一下子就写成惊世之作。哪怕只是简单地将刚获得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试着养成这样的习惯:30分钟速读完的书,也用30分钟梳理一下读后感。别总想着周末再做总结,前一天晚上读的书要只第二天早上稍微早起一会和就能做好……一开始可以先从低难度的做起,循序渐进慢慢来。采取日记的形式,或者随笔、博客都可以。
在最初阶段做得不是很好也没有关系。阅读、思考、输出、传输,如此反复,一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