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孩子逛商场,商场活动区有一个大大的熊猫人偶。看到一群五六岁的孩子围着“大熊猫”又是拉扯拔毛又是拳打脚踢,人偶东倒西歪却无可奈何。旁边站着孩子们的家长,各自捧着手机,无动于衷。
这时,儿子跑上去,一把保住“大熊猫”的胳膊,轻轻摇着它的手臂喊:“你好可爱,我好喜欢你啊~~”回头又对我说:“这是脱了衣服的冰墩墩吧。”
我正想着“可不是所有大熊猫都叫冰墩墩”,话没说出口,却看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正“折磨”着人偶的孩子们突然换了方式,都对着大熊猫又抱又摸,还都喊着“好可爱”、“喜欢你”。
果然“学习即模仿”,看到了一个现场版的“班杜拉模仿实验”,大为震撼!
孩子抱够了大熊猫就拉着我离开了,并没有注意到周围孩子的变化。吃饭时,我和孩子说到他的行为带来的影响,他很惊讶也很高兴,说:“那我等下再去抱抱大熊猫。”
教育是激发一个人的善意和潜能,如何激发善意?孩子教会了我两个方式:
1、示范善意行为,让人们感受善意。
2、看到善意的影响力,“固定”行为,激发更多的善意。
善意多一份,世界美一分。感谢孩子带来的启发❤️
补充小知识:班杜拉模仿理论
模仿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审视他人所接受的强化,把他人的示范作为媒介的模仿活动。
为了证明学习即是模仿,班杜拉进行了玩偶实验。实验中,儿童被分为攻击组和非攻击组,攻击组让儿童观看模特暴力对待玩偶的行为,非攻击组则没有暴力行为。
结果发现,在没有成人的情况下,观看暴力行为的儿童更容易对玩偶实施暴力行为;而非攻击组儿童的暴力行为则明显下降。
因此,班杜拉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周围人的行为示范,即身教,对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