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部电影《何以为家》,描写了一个生活在黎巴嫩贫穷家庭的男孩赞恩,在这个贫困的家庭里,父母对待子女,生而不养、不教,而子女都是父母的私有财物。
赞恩为此离家出走,并将他的父母告上法庭。在法庭上,赞恩面对自己的父母,异常冷静、面无表情的说道“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来我。”
何以为家?唯有爱和责任才能成全一个家。
在赞恩的清澈的眼眸中,可以看到悲切、愤怒、无助和绝望。
片中经历一切苦难的赞恩,最后法庭上发出了他愤怒的呐喊:“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当我看到电影中这一幕的时候,我真的被震撼到了,贫穷是谁都不想面对的事情,但这却不是解释这一切问题的借口。
何以为家?唯有爱和责任才能成全一个家。
“生而不养”是赞恩对自己父母的控诉。赞恩在流浪时,与埃塞俄比亚单身母亲相处,深刻感受到自己父母与这位母亲的强烈对比。
延续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父母的责任又是什么?
中国式父母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传统伦理中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都是从属关系或不平等关系。
而现在的很多传统的家长仍在恪守这一模式,即使父母有错误,孩子也要维护父母的尊威。
很多中国式父母,会认为小孩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可以见到很多父母对待子女非常严格,美其名曰:为了儿女的前途。
何以为家?唯有爱和责任才能成全一个家。
但大多数是父母年轻时,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期待自己儿女去完成,这好像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更多造就了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
近14亿人口的中国,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许多个为了生而生的家庭,他们无视自己的年龄、无视经济承受能力,甚至是无视自己该有的责任就把孩子生了出来。
在新生儿出世的那一天,不仅仅带来了喜悦和希望,更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可往往在养育的过程中,爱与责任时常是不到位、甚至是不对等的。
我非常认同“父母是需要学习的”这一观点。我听过一些老人们常说,生小孩这件事很简单。
只要小孩一生出来,自然会去学习怎么带孩子,慢慢什么事就会了,有了第一次,后面多生几个就有经验了。
这样的传统思想,认为只要把小孩喂养长大,就是对小孩最大的爱,就是尽了父母养育的责任。
但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养育小孩绝不仅仅是物质保障的生活,更加需要注重孩子的学习教育、心理成长和树立健康的三观。
爱无能的父母绝对养育不出有爱的孩子。
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
何以为家?唯有爱和责任才能成全一个家。
“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职业,因为成为父母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经过孩子的同意。
但为了一己之私就把孩子生下来,让他们经历人世间的苦难却不给予他们爱与关怀,是何等的残忍。
何以为家?
唯有爱和责任才能成全一个家。
何以为家?唯有爱和责任才能成全一个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