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今天,我要带两个同事参加成果交流会,听取主办方各成员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打分测评。
时间快到了,我拿上笔和本子,叫着两个同事赶到了会场。
“咦,不对啊,座位牌怎么能这样摆呢?” 我愣住了。
会议桌是长方形,我们三人被安排在靠门的左手方向。我的座位牌放在背对着门的长条桌左手第一个位置,与需要汇报的人员连坐在一起;我的两个同事的座位分列长条桌短边顶端的左右。

这种格局,真让人无话可说。本想问问这样摆的缘由是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下了!因为时间宝贵,不能耽搁太久。但是既然安排这种格局,落座之后,我就打定主意一句话也不说了。
因为我坐的这个位置,背对着门,最边上,坐的应该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
结果这个会,效果可想而知。
估计主持人也发现了问题所在,整个会议期间也是喏喏的没有精气神,所有汇报的人轮番拿着手机说了几句了事,全程零交流,会议很快就结束了。
最后,主持人请我说几句话,想想,还是忍不住,说了句:你们觉得今天的会议开得成功吗?这样的会场布置,已经完全减损了会议的气场,我也没有办法去引导和调动参会人员情绪,明天和大后天,还有类似的会议,希望大家认真对待,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好准备,开一个能真正代表大家思想认识水平和学习研究成果的座谈会。
没办法,事实就是这样,有时内容决定形式,有时形式也决定内容。座次的准确安排要便于各方沟通交流,同时也要向与 会各方表达尊重,这是保障会议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今天的这个会议,是我有史以来参加的最尴尬的一次。尴尬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会议座位的安排方式。会场是一个长方形,只能安排长条桌会议形式,这个没问题,长条桌一样能满足汇报交流的需要。但失误在于会议桌的布置方式,作为监督考核方,我们三位的座位按照通行规则,理应排在长条桌正对大门的中间位置。主办方所有参会人员以主持人为中心,坐在我对面,这才是座谈交流的应有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