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天都会跟她打一通电话。电话通了之后,对话通常是这样子。
“我,是你的女儿。”
“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
“对,那就是我。”
“哦,雨儿,你在哪里?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刚离开你。”
“真的啊,我不记得啊,那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说说着说着,她又会问。“你是哪一位?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你现在在哪里?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这是龙应台写的,她八十几岁的母亲,因为年纪大了。由于大脑的萎缩,已经有了老年痴呆症。所以基本上每天她和母亲通电话,母亲都要重复不断的重复问她,你是谁?
讲真的,最近看龙应台的书。很喜欢很喜欢她的文字,文字中对生命对生活的描述是那样的生动。但又会有一股淡淡的忧伤生于心间。因为她的文字中,还藏着人生最真实的那一面。
对于父亲,她是这样写的。如果还有机会重来,她愿意用无数的耐心倾听父亲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用无数的耐心,不厌其烦的和父亲做沟通,只求父亲在生前,心里得到多一些满足。只是当她真正明白这一点的时候。父亲已经不在了。
而她的母亲。虽然每天能见面,却已经不认得自己的女儿了。每一次见到她,都要重复不断的告诉她自己是谁。还经常担心自己的钱,被别人偷走了。以至于龙应台,要用大大的字写假的书面证明,盖印章。再把证明贴在墙上。以求母亲心安。
到了60岁,她去买手机,只要求字大。还有她认识的一位老作家,八十几岁,时常会需要一些颜色缤纷药片的相伴。白色的,可以让他不晕眩跌倒。黄色的,帮他解决便秘。蓝色的,吃了关节不痛,红色的,可以保持他的心情愉悦不想去自杀。粉色的,可以帮助他快速进入睡眠…………
对于未来,她对孩子说。如果到2030年,那时安德烈45岁,菲利普41岁,她说我只想偷看一下你们是否幸福?但最后却说,还是不要比较好,我应该不敢看。因为她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也许正是这种,深刻的领悟,在他的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她也坦然接受,孩子,在某些时候刻意对她的疏远。她也深有感触的对自己写下一句话,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看完她的人生三书。心中燃起些许淡淡的忧伤。因为有时候自己总是觉得来日方长。却不曾想,每个时间段所发生的事情,都会不一样。
生老病死和生离死别,其实也是人生的常态之一,只是少有人把它写得这样深刻罢了。余生,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不为将来留下遗憾。突然显得异常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