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与真实并列
➡️举例《留侯世家》与《外戚列传》
➡️我们该怎么看待《史记》里那些类似文学虚构的段落?
金克木的《书读完了》
中国文化长于历史,但不擅长哲学和逻辑。可以说,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底色。
➡️那么,这个底色是怎么形成的?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叙事方式和历史真实性,是有并列价值的。
历史作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它的意义不只是记录发生的事,它还要传达观念和思想。
今天的话题真的开脑洞🤔🤔
以前对于《史记》的理解就像现在的新闻联播,觉得司马迁怎么那边博古通今。不过也的确是博古通今,写的内容也是诗歌与历史并存,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文学艺术的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吧。
二、司马迁是什么样的人?
➡️学术大家金克木的洞见:
在古代文化里,诗歌的抒情和历史的史实是并列的。
➡️西方:“凡是有的事情都要写”
东方:“凡是写的事情都要有”
➡️金克木的读书心法:
读历史,遇到不懂的字句,不是去搜集各种考据对比,而是硬读和反复读,获得总体上的理解。
所以有时候还是不要读书太快了!
➡️定义《史记》:
第一是司马迁的思想;
第二是他的用心,也就是心态;
第三是他的经历。
➡️汉代的文化不是从周代或是秦代来的,而是从已经灭亡的齐国和楚国来的。
➡️《史记》并不是官方任务,而是私人写作。
➡️司马迁的经历:
一件是接受了父亲的遗命。
另一个就是宫刑。
《报任安书》
➡️真正的英雄,是在失败里呈现的。
三、 先秦的两套经济学
➡️他是“亚里士多德似的具有广博知识的人”
➡️汉代“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古代的“经济”是“经国济民”,指的是政治。
➡️《货殖列传》
孔子并不反对“货殖”,他说过,如果能用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取富贵,下等的差事我也愿意去干。
他反对的是“聚敛”
➡️商鞅的经济方案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生意”这个词的含义就是不断生出新的资源。
➡️从先秦开始,一直到清代,都保持着这个“外强而内向,落后入先进”的特点。
学习的内容有点烧脑,还需要反复研读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