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很多本书,也自然读过很多书的导言。然而,能够像《西方名著入门》一书如此循循善诱又满是干货、不流于形式的导言实在是难得一见。
《入门》一书本身撷取了经典中的经典,篇幅短小却精悍,耐人寻味。记得很多篇都是一读再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更可贵的是导言不输于本书任何一篇作品,不仅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阅读好、使用好这部书,还培养了我们深入分析、透彻思考的阅读习惯,让人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导言要求我们要积极地阅读,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是按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怀揣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很难读不懂眼前的任何一部作品。这些问题诸如:(1)这篇作品写的是什么? 其主题或主要论点是什么?它想要说什么?(2)它是如何说它想要说的话的?作者是如何表达其中心论点的?是如何讲故事,如何论证其观点,从而在我们身上产生他想要产生的效果的?(3)在事实上或在理想上,其中心论点是完全正确还是部分正确?作者有没有赢得我们的赞同?如果没有,我们为什么不同意或不肯接受他的观点了(4)这篇作品对我们具有什么意义?读完它以后,我们的观点或态度受到了什么影响? 上述这四个问题值得我们在精读每一篇经典作品时,做出思考与回答。
导言还探讨了作品的阅读规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整篇作品上或集中在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各个组成部分上,只是接近作品的一种方法,是阅读一本书或任何具有艺术统一性的作品的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使用的语言上,不仅注意作者使用的词语和表达意思的方式,而且注意作者是如何使用词语表述自己的看法的,以及持有这些看法的理由。
在这里,导言建议读者应一步一步地做许多事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力图通过作者使用的语言抓住作者的思想。那么,究竟体会到什么地步才算真正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呢?有两个简单的方法可用来检验我们是否理解作品中的关键性句子。首先,看看我们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的话,也就是说,看看我们是否能够用另一种方式表述作者的意思。其次,看看我们是否能够想出能明确说明作者意思的例子,或是否能够把作者的意思应用于具体经验。
掌握了以上这个判断方法,在日后的阅读中,我要尝试不断地自我检验,以免囫囵吞枣,不得作者的要义。与此同时,在阅读中还要警惕轻易怀疑、反对或批判作者的观点。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导言认为,读者在确实理解了作者的意思以前,既不应同意也不应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同意你所不理解的观点是毫无意义的,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是鲁莽。许多读者动辄便否定作者的观点,既未进行分解工作,也未进行解释工作,而这两项工作一般是应该走在批评工作的前面的。他们实际上对作者说的是:“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认为你错了。”他们无论说“对”还是说“错”都是愚蠢的。在两种情况下,他们都是在表达偏见,而不是在进行真正的批评,真正的批评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这条规则要求读者要有耐心,采取谦恭的态度。可惜,现实中浮躁的例子太多,很多人以哗众取宠、断章取义博得他人眼球。如果是在读值得读的东西,在读富有启发性而又能使人的思想高尚的东西,就不应急于做出判断,因为假定人们会如此迅速地充分理解作品,那是轻率的。读者若感到对作品理解得不够,他永远应该责怪自己而不应该责怪作者。如果作品是值得阅读的,则这不仅是正确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还有助于读者积极地从事解释工作,做好了解释工作,有的是时间对作品进行批评。张嘴挑别人毛病太简单,但理解和包容异见,甚至承认自己无法理解更高深的理念,则实属难上加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