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喜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欣赏他的大胸怀、高境界,欣赏他的耿直善良,敢言直言,很少认真品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熬了一周终于结束了《岳阳楼记》,想着赶快进入《醉翁亭记》,由于近日一直不在状态一点儿灵感没有,只是拿着同头科老师发到备课组里的预习课件按照自己的意思稍微修改了一下,并没有怎么研读课文就开始上课了。
昨天下午第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欧阳修,走进欧阳修其人,然后走进欧阳修的文字。我让学生读书我也在小声地读书。读着读着我发现我好像看到了欧阳修,他舒缓自如地文风中有他这个人的平和温厚,和善友爱,襟怀坦荡,旷达潇洒。我让学生注意文中的虚词的妙用,沉浸式朗读第一段,学生只是能达到流畅熟练却读不出文字背后的味道。我让他们想象文字背后那个饮少辄醉的欧阳修,抓住文中的“醉”字来感知,让学生说说“醉”的含义,他们说是“陶醉”“沉醉”“酒醉”,我说因何而“陶醉”,学生说喜欢山水间的美景。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欧阳修,带着那份对风景的陶醉,沉醉,还有几分酒醉再次朗读课文,学生们怯怯地试着,声音慢慢地大了起来,我让他们一起朗读,我也跟着学生一起朗读,学生感觉这样读挺有意思的。我想在这样翻来覆去地感知中,文字之美,笔法之妙,作者之象应该慢慢在学生眼前活起来了吧。
今天本来打算直接赏读内容结束《醉翁亭记》,还是不放心学生对文章译文的理解。于是又用了一节课疏通文意。这些懒孩子,你让他们买工具书他们不买,你让他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同桌互译,他们不干,你若领着他们疏通文意,更是蛙声一片,没几个专注听认真记的。必须非常精细地操控着他们才行。于是,我只好想着一切办法让他们不停地读不停地回答问题才不致于有机会说废话。
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我让他们齐读一遍原文再齐读一遍译文,然后我再念出原文中的重点词语让他们快速在注释中找到注解快速读出来,然后我再指着译文中的某个意思让学生说原文中的词语,他们一直处于紧张忙碌的状态中很少有人说话。
第二段我先让两个同学一人读一句原文一人读一句译文,接着再让男生齐读一句原文女生齐读一句译文,读完再调换角色,之后马上提问,可是提问效果不是太理想。有的学生学得太死了,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应对,连注释都不会好好利用。第三段我继续挑了两个同学,一人读原文一人读译文,然后学生齐声读原文齐声读译文。我再快速提问重点词语的释义与还原。最后一段,我带着学生一起逐字逐句地翻译。讲完正好下课,我又把最后一段的翻译布置成作业。
这些贪玩儿的孩子们,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应对他们,只好想尽办法让他们不要那么闲着,于是我就这样不停地给他们找事儿干,但是到底他们真的留下许多东西来,我还是不自信。我觉得还得及时复习巩固。这些孩子需要不停地重复。
从追求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我还是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地动起来,所有的活动还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可是现实应试逼得紧,要想办法让他们快点儿知道这些知识,还是又一次倒给了他们,并不是自己追求的理想中的课堂。但是也实在是基于学情,被逼无奈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