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不容质疑——读书改变命运

不容质疑——读书改变命运

作者: 爱上豆子茶 | 来源:发表于2018-06-10 22:27 被阅读40次

“曾国藩是什么人?”见我正在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一旁的士司机转过头好奇地问。我大吃一惊,随后笑着告诉他:“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见他仍不明白,我又加了一句:“他是毛泽东都很佩服的清代名臣。”这下他总算明白了,叹了口气,半是感叹半是自嘲地说:“现在爱读书的人,真的不多了,世风日下啊。”两人不知不觉聊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话题,原来很多人都有像我这样的感觉:曾经崇尚诗书礼仪的民族,今天已经将读书的传统搁置一边了。

试着四顾我们的周围,除了科研人员,鲜有上班之后孜孜不倦读书的人。很少有人知道,战争期间的毛泽东东躲西藏仍然求知若渴、手不释卷,创建新中国功勋卓著并非历史的偶然;也很少有人知道,曾国藩运筹帷幄、南征北战之余,每天坚持读书和笔耕,为后人留下一千五百万字的文献资料,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一些人还理直气壮地劝人不要读书:“已经从学校毕业了,读书干什么呢?”似乎只有应付考试的学生才需要读书,参加工作后就没有这个必要。学校之外,无论互联网上还是网下,工作场合还是私人聚会,全中国鲜有一个场合谈论书和读书,这让我们的老祖宗情何以堪?

翻开这本《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家书的真挚情感固然令人震撼,曾国藩其人其事更是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有力驳斥。

原来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一开始不过是翰林院的一名检讨,在当时的京城,七品衔的小官员简直是微不足道。就任以后三年半的时间,他的官位都没有多大升迁,换了别人早就开始心灰意冷了,然而曾国藩却在这三年里遍访名师、研究学问,不但开阔了眼界,也增强了定力,反而活的有滋有味。正如一句俗话“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所说,不知不觉,这段时间为曾国藩后来叱咤满清政坛积累了丰富知识。此后在其一生中,他坚持边从政边治学,以家书、日记、笔记等形式,阐发自己的治学为官之道。这些曾国藩现身说法的家书,可以说在近代史上绝无仅有,是供后人学习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的实用教材。有记载表明,清末民初时期,曾氏家书就是士大夫必读之书,毛泽东对曾国藩家书的内容信手拈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曾国藩《爱民歌》颇多相似,可见对其之熟悉;蔡锷将军辑录曾国藩有关治兵方面的文字,并加以评说,作为培训新兵将官的教材,在当时中国军界更是产生了很大影响。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同意“书是要读的”,但具体到读什么书的时候,不少人又迷惑了。于是本来还有一丝读书的兴趣,在惶惑中又被拉进了不读书的阵营。作者唐浩明为该书所作之序里一番话可谓发人深省:“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种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可以说,《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正是茫茫书海的指南针,为我们读什么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以指导我们的现在。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任何一个忽视传统的人都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看不清前进的方向也找不到奋斗的动力。

长期坚持、终生不辍的读书,为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洋务先驱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人其事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宝贵经验。读曾国藩家书,字里行间处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剧烈动荡,如宫廷斗争、农民起义、列强入侵等,我们今天的世界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孕育着重大变革,秘密较量还时常演变成公开冲突,两者的相似性更增加了学习研究曾国藩的必要性。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既是读书的目的,也是读书的方法,这也正是作者唐浩明在自序中两次发出的疑问:“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曾国藩便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以病弱之躯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做了如许多的事情,留下如许多的思考,他的超常精力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团队带到成功的彼岸,此中的本事究竟有哪些?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之际,仍对子弟不忘殷殷关注、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识见从何而生?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今人仔细琢磨的课题。”我们今天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大部分都是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历史,特别是学习前人的经验,具体方法就是作者唐浩明指出的:“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将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领悟全体。”诚哉斯言!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而百经通”,说的不都是这个道理吗?当我们翻开曾国藩的家书,和历史人物一起同拼搏共患难,一起运筹帷幄安邦定国,便能体悟到读书治学如何辅助为人处世、干事创业,也能体悟到如何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读书之用途如此之大,能不汲汲于学习,唯恐年华易逝、来日无多吗?

写到这里,不由自主想到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名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华民族作为诗书礼仪之邦,与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文化经典的哺育密切相关,因而始终保持着一个民族的志向,具备开物成务的智慧。西方列强曾经用鸦片使一个民族沉睡了近百年,今天又妄图用精神鸦片麻醉这个民族,是到了我们醒悟的时候了!我们不能期望一批被物质主义俘虏的人复兴古老民族,也不能期望跟着西方亦步亦趋、拾人牙慧的人引领世界,必须唤醒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抱负和智慧,必须重新恢复我们崇尚礼仪崇尚诗书的传统,必须激活中华民族创新的血脉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味醒世良药,也为构建全民阅读社会举起一面旗帜。古人云:“鸳鸯绣取从头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作者唐浩明通过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终其一生研究曾国藩,加之能够心忧天下、洞察时弊,终于超越这个时代而不为之所惑,为医治时代之病找到了一剂良药,这是中华民族之幸,也是传统文化之幸!每一个有志于实现中国梦的炎黄子孙,都不能忽视这份建议,也决不能继续执迷不悟!

相关文章

  • 不容质疑——读书改变命运

    “曾国藩是什么人?”见我正在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一旁的士司机转过头好奇地问。我大吃一惊,随后笑着告诉他:“...

  • 为情商充值,你需要看这五本书

    这个世界上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已经越来越少了,不少热文对这句话充满了质疑。 但是,我是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那些...

  • 读书转运

    读书改变命运!不用质疑,如果没有高考,读大学,我的内心也不会这么光明通透。读书不是最好的出路,却是最好走的路。 腹...

  • 读书改变命运

    时至今日,还有人在质疑读书改变命运的真实性。 我猜,他们质疑的原因是如今有一些大学生就业难,整天在家打游戏、啃老。...

  • 读书难?是你没找到读书的正确姿势

    这是一个奉行:读书不一定会改变命运,但是不读书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时代。 但读书并不容易,当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重拾知...

  • 如果可以重来

    今天脑子里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会怎样走呢? 首先还是会努力读书吧,这个不容质疑,毫无改变,读书是...

  • 对!我拼命读书就是为了要成为父母的骄傲!

    我从来都不曾质疑"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很俗套,但却是真理。有人大谈"读书无用论",我不知道他们对于用处...

  • 你的气质里,保留着你曾读过的书

    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这句话在这个时代不知被多少人质疑过,但还是没有确定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爱读书的人,眼睛...

  • 读“书”改变命运?我要发出质疑!

    曾经我们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这是小时候父母学校传递给我们的固有观念!随着时代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 ...

  • 读书与命运

    不读书能改变命运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很好的回答“读书能改变命运吗?” 背景 读简书文章《你还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容质疑——读书改变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wq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