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行吟图》谈意识是否有形象
李白是谁,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
李白的诗,我想大家应该至少也见过几首。
在我们的历史艺术中,还有一幅画叫做《李白行吟图》。关于绘画《李白行吟图》,是一个叫梁楷的画家画的。虽然没有李白的诗歌流传得广,但也挺出名的。也许很多人也应该见过。各种杂志书籍媒体介绍提及此画的很多,以前学校的教材中就有介绍。
现在再看一下这张画。

《李白行吟图》
纸本水墨,纵81.2公分,横30.4公分。
原来收藏于圆明园,现在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初一看,这幅画是不是很有风韵神采,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再仔细看,会发现此画极简,不过寥寥几笔,别说人物用笔简约,甚至连背景也没有,就直接省略了。但却画出了当事人潇洒不羁的吟游神态与风采,再现了人物神韵。
真是简出新高度的,堪称以少胜多的传世杰作。
当然,能够成为传世杰作,画技硬功夫是首要的,简约是在此基础上的艺术手法。就像建房子需要地基一样。
高中的时候,看到《李白行吟图》的时候,就觉得这幅画画得很好,差不多也正是本人心目中的形象。
不知道大家觉得怎样呢,符合不符合你们心目中李白的形象呢?
当时,除了感叹画技优秀高超外,除开画技的讨论外,当时我思考的确是另外一个问题。
首先,李白是唐朝的,这谁都知道。而行吟图的作者梁楷是宋朝的,而且是南宋的。很明显,这行吟图的作者和李白不是同一个时代的。
作者没有见过李白,只是读过李白的诗歌文章,却凭感觉画出了这幅叫做《李白行吟图》的画。然后很多人都认为画得好,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都认为画得对。
那么问题就在于此。
为什么仅仅凭文字,没见过人却能把人物形象画出来,而且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这表明大家心中有一个共同类似的形象。
并非随笔乱画,别人认同是前提,如果别人都不认同,那么就没有此问题了。
这就引发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意识是否有形象?
毕竟,文字是意识的投射。
既然那么多人认同,包括当时朝代的,包括以后各代的,包括现在的,那就只能证明一个事实,意识是有形象的。
这会让人感觉惊奇和费匪夷所思。
但只怕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事实。
这还会让人联想出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不知道大家能联想出什么呢?
此处暂不展开介绍。有空再说。
另外,关于此画,也叫做《太白行吟图》。本文沿用名称《李白行吟图》,是怕提太白,怕有些人不知道太白是谁,毕竟李白更广为人知。
既然今天讨论的是哲学问题,就没有必要在文学常识上计较些什么了。
这就是本人关于《李白行吟图》的思考。
那是以前的事了,不过今天才写出来。
红药金粉.二零二零年七月十五日

关注公众号查看更多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