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子的学校召开了家长观摩会。孩子们在台上演讲、朗诵、唱歌、独奏……家长们在台下也没闲着:
A妈妈说:“你看一班的王维小提琴拉得挺不错,他妈妈就是在小区最贵的那个培训机构给他报的培训班,据说一节课500块钱呢,一周上三天课。”
B 妈妈说:“现在培训机构确实贵,可是也没办法。我刚给我儿子报的在线全英文学习,几十节课就好几万。”
C 妈妈也不甘示弱:“没办法,现在的孩子没有特长不行。我家女儿周一舞蹈,周二、四英语,周三数学,星期六马术,最近还报了画画。”
一路听下来,越听越心惊。现在愿意挥金如土为孩子砸钱在补习班上的家长比比皆是,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有一期《少年说》节目,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竟然给孩子报了12个补习班,孩子在节目中说:“有的补习班名字自己都记不住,实在是受不了。”观众纷纷指责这位妈妈,但存在着“兴趣越多,格局越大,孩子路子越广”观念的家长却不在少数。
培养孩子的特长和爱好是否重要?这当然是养育孩子的头等大事。这极有可能就决定了孩子未来成才的方向和成就的高度。
有特长的孩子更受青睐
当家长在苦苦追求名校名师的同时,名校也在寻找更有天赋和特色的孩子。如今的中内外名校不再只追求清一色的学霸,特别是国外的藤校,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天赋与爱好特长,孩子只有在竞争者中与众不同,才能获得名校名师的青睐。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天赋是先天的。比如莫扎特的音乐天赋,他5岁能作曲,这样的特殊才能是很难复制及靠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大部分的都是普通的孩子,如果不花精力去培养孩子,孩子就没有特长。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这就需要父母去注意发现和挖掘。
可是,对于大多数的家长而言,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发掘爱好并培养成特长确是件困难的事情,因此也只能是有钱的家长广撒网,资金有限的家长则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资源给孩子安排。然而,这样的养育方法很多时候不仅没法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反而会极大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引发孩子的逆反,最终学什么都半途而废。
培养特长先要挖掘天赋
多年以来,关于孩子潜力的判断多半都围绕着智力说事儿,如今又逐渐向更高级的综合能力延伸,在智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文化、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的考量。拥有综合能力的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现状、过去、将来等不同层面,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直至1983年,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强调这“基本上是一种生命的心理潜能”。强调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或主导智能,人人皆可成才。他提出了,每个人都至少拥有的相对独立存在的、同等重要的最基本的八种智能,而这也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孩子天赋,挖掘孩子潜能的考量。
语言智能:强调口头语言的能力或文字表达的能力。比如有些孩子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清晰,很善于讲故事、演说,或者对文章的理解认知深入,写作好。
数学智能:也是逻辑能力强。能够有效的计算或者进行完整的推理,具有处理复杂推导及抽象的分析能力。也是我们常说的智商高。
音乐智能:能够欣赏旋律、音节和音质,以及掌握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甚至是可以创作并表达音乐的能力。
空间智能:是对空间信息的知觉能力,包含对色彩、线条、形状、空间及相关关系的敏感捕捉。比如画家或者是科学家、发明家,在立体化的空间里很快能呈现或找到方向。
运动智能:更擅长于身体的表达或者双手生产、改造事物。比如擅长于某一项运动;擅长舞蹈或表演;喜欢拆卸组装等。
人际关系智能:能够体察他人的感觉,善于沟通,并有适当反应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通常朋友比较多,在小团体中比较受欢迎。
自然观察智能:善于观察自然界各种形态,能够洞察系统感知生命,五官的观察、感受能力强。
内省智能:有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能够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进行管理,比较自律、自觉。
这样的理论简直是父母的福音。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都有可能成为人才,而不应该简单的就给孩子贴上“太笨”、“不聪明”、“不自觉”等各种负面标签。智能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宽:擅长数学的孩子不一定钢琴弹得好,运动有特长可能功课很差……智商高并不等于最聪明或最有前途。相反,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跟他学习的好坏之间的关联系数很低。另一方面,每种智能其实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只有挖掘出了孩子的智能、天赋,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培养孩子的特长,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特长养成还有三个关键
加德纳还曾说,“我不认为所有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可能,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项,父母们应该挖掘他们的长项并加以鼓励和培养。学校在这一方面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父母和社会活动者应该更容易注意到这些智能。”可见,父母不仅是孩子天赋的主要发现者,也应该是他们长项培养的重要推动者。
不同的智能在每个孩子的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组合存在,形成了孩子们的差异性。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不合适的教育模式、简单粗暴的选择和决定、没有目的和方法的养育等等都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或者是即使是投入了一切资源培养,却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有效捕捉到孩子的天赋后,更需要讲究的是培养孩子特长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是开放的心态。我们只有具备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去对待孩子的爱好,才能找到符合孩子智能的培养方向去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的特长。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别人的孩子学什么,我家的孩子就要学什么;父母想觉得什么好,就安排孩子学什么。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就是因他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让一个五岁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天才,二十岁后却“泯然众人矣”。
其次是对待孩子的爱好,家长也要一样有激情。父母不是给孩子报了班或者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完了的。教育专家早就说过,“教育改革要从家长的教育开始。”培养孩子的特长,不仅要舍得给孩子花钱,还要舍得给孩子花时间,更要思考教育的目标并有持续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能够尽己所能的支持和鼓励孩子。
最后是要有质量,尽力做好。我们和孩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把有限精力和资源全部投入到最能成就孩子的事情上去才有可能取得想要的结果。广撒网的方式有时候可能无法测试出孩子到底真正适合什么,还有可能造成孩子对一切爱好发展的排斥,也无利于最大价值的发挥。
不要任意夸大孩子的特点,也不要急于去否定孩子。发掘孩子的智能并持续培养孩子特长是一个需要细心观察、反复修正、全力培养、耐心等待的过程。老话说得好,“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个补习班解决不了的焦虑,两个补习班也未必可以。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