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

作者: 包工头Charles | 来源:发表于2019-07-15 18:36 被阅读0次

一位亲人年龄不到60岁,但不幸患上了癌症。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做了切除手术后,很快在半年内就恶化了。现在到了弥留之际,家人十分悲痛,想尽办法希望能延长生命。但是,一切努力都是在增添他的痛苦。

可能很多家庭都面临过这样难以抉择的时候。一边是家人的不舍亲情,一边是在病床上毫无希望的苟延残喘。是放弃无谓的治疗,让病人安详的离去?还是继续徒劳无功的救治?这确实是个痛苦的选择题。

如果抛开亲情来说,生老病死却也是自然法则,乃天道,没有人可以违背这个规律。

生命最根本的意义就是繁衍,但资源又总是不够的。所以子代的成熟之时,也就是亲代可以消亡的时候。否则,就会产生亲代与子代争夺生存资源的状况,会导致资源稀缺,种内竞争加剧,最终导致种族生存形式严峻。所以在自然界,生老病死是一种常态。

为什么人类对于死亡会这么恐惧?根本上来讲是因为人类有了语言和文字。不是其他的生命对死亡不恐惧,而是人类因为有了语言的传播和文字的记载以及文学化的渲染放大了死亡的恐惧。久而久之形成了全体人类的记忆。

所以人类都希望达到永生,永远不迈入死亡之门。在古代,不管是东方的求仙问道,还是西方的进入天堂,都是希望不死。到了现代,人类不断地在医疗领域探索,希望延长人的寿命。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让人类幻想在精神上永生。

然而这一切可能是违反天道的,也就是无视自然规律的。人类的身体机能在40岁左右到达抛物线顶端,随即身体所以机能呈下滑趋势直至死亡。这在生物学上解释为:人类在16-18岁左右性成熟繁衍下一代,到将后代养育到性成熟之时,亲代存在的意义就没有了,否则就会和后代争夺生存资源。这是在数万年甚至更大尺度演化过程中深深写入基因的规定性。人类在进入农耕时代后有了制造生存资源的能力后,尤其现代的医疗条件不断延长人类的寿命,但这些不是人类的自然寿命,充其量只能叫医疗寿命。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问题严重的社会,在日本服务业基本都是老人在工作。年轻人也不热衷于结婚、生子。整个社会是低生育和严重老龄化。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后带来严重泡沫,使发展停滞,就业机会减少,年轻人失去希望。另一方面是公共医疗卫生的发展和养老产业的发达,造成寿命大大延长。其实无限延长人的寿命就是一种违法天道和自然规律的行为。据说日本政府不再对关于延缓衰老的相关科研机构进行经费投入。

也许“当死就死”,是对社会,对种群,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观点可能过于残酷,但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仅是一点即时的思考,不代表任何观点。欢迎沟通,不喜勿喷。)

相关文章

  • 【生死】生死论

    关于生死课业每个人终将需要面对,从生走向死,无一例外。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敢执笔写这话题的人分两种,一种真正思考...

  • 生不如死 死胜于生 生死生死 死生死生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生之痛 死之痛 生死之痛 ...

  • 生死之间 一切虚幻

    如果风景还是风景,那么生死就不是生死。 如果现实还是现实,那么生死也不是生死。 如果一切都是虚幻,那么生死也就成了...

  • 生死容易,生死难

    今天刚上完课就直奔到医院做手术后的复查。前几天一直在以各种理由推脱着不去,除了本身不喜欢去医院这个因素之外,其实现...

  • 生死,控制。控制生死

    生,我们控制不了。死,我们控制不了 生死之间我能控制,我可以走我选的路 我说了算

  • 生死桥,问生死。

    这是一个两男一女的故事,放了一半的爱情,加了三分的欲望,添了一点动荡年代的不得已,熬成了一锅叫宿命的粥,任你心高命...

  • 《生死场》——忙着生死

    《生死场》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发表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这本书使得她成为民国文坛上...

  • 生死朗读,朗读生死

    生死朗读,朗读生死 2009-09-28 23:36:13 这是2009年写的影评,贴过来看看。 在Q的一再催促下...

  • 读书笔记

    你想的简单,一切就变得简单 活的有胆 “生死由心,生死由身,生死由道,生死由生死”,不要为看不见的恐惧和不安所...

  • 2019-02-24

    浮生 半生浮萍半生死 , 生死浮萍浮半生 。 浮萍生死浮生半, 错将昕月寄浮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ig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