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夏夜里的一阵微凉,大都来自风雨。可杨万里却说,“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竹林深处,密树之中有虫叫的地方,也生出了一阵微凉,凉非因风,而因心静。
来读杨万里的《夏夜追凉》诗: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追凉” 便是纳凉,古人用 “追” 字,足见对清凉的渴盼,仿佛那凉意是个淘气的孩童,躲躲藏藏,不主动去寻,难觅其踪。
盛夏时节,多少人都成了追凉者:有的追到高柳绿槐下,有的奔往小河池塘边,有的寻到乡野田埂上……
杨万里却像个随性之人,没费什么劲,不过推开房门,在月光里站了片刻。
在此之前,他也热得够呛,说“夜热依然午热同”,晚上居然和中午一样热,呆在屋里根本无法入睡。无奈,他打开门“小立”院中。
小立,即稍立,看来他对室外的凉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准备随时再退回到屋中。
可这一站,竟有了意外之喜。月光如水般洒下,心头的燥热减了几分。尤其在那 “竹深树密”、虫鸣声声的地方,真切感到了丝丝清凉。
“竹深树密”,体现出环境之幽;“虫鸣”则见环境之静,在此幽静的夏夜里,心如何不静?身如何不凉?
这首小诗的高明之处在于末二句。“竹深树密虫鸣处”的描写,自然而然地引读者往“清风”上联想,而“时有微凉不是风”的否定,又令读者心头一震,随即反观明月、深竹、密树、鸣虫,继而恍然大悟,大呼妙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