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红楼122||私下教导

读红楼122||私下教导

作者: 长江边 | 来源:发表于2024-05-31 11:39 被阅读0次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音】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可谓满载而归。吃穿用度,凤姐送得最齐全;王夫人送了一百两银子,不是小数目,那是农家五年的开销;贾母也送了自己闲置的新衣裳和好的药品;平儿鸳鸯也都送了东西。

又吃又喝又拿,刘姥姥千恩万谢离开荣国府。

宝钗等吃过早饭,去给贾母请安,回园的岔路口,她喊住了黛玉:颦儿,给我跪下,我有话审你!

“哈,宝丫头疯了,为什么审我?”黛玉笑起来。

“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什么,你招了吧!”宝钗一本正经。

“我没说什么呀?你给说出来听听!”黛玉疑惑不解。

“装呢!昨天行酒令,你说的什么?哪里来的?”宝钗点明。

“好姐姐,我随口说的,你别说给别人,以后再也不敢了。”黛玉想了想,想到昨天说了《牡丹亭》与《西厢记》的句子,顿时羞得满脸通红。

这两本书何方神圣,好似jin书一般,为何说都说不得?

《牡丹亭》是年轻人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书。《西厢记》记述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冲破重重阻碍,终成眷属的故事。

我们回顾一下黛玉行酒令时说的句子:

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双瞻玉座引朝仪,仙杖香挑芍药花。

“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是《牡丹亭》的句子,表达了思念相爱之人的那种甜蜜和惆怅。此时的黛玉,表达得更多的,是她沉浸在宝玉的你侬我侬中,确实有点儿不知羞臊了哈。

“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是《西厢记》的句子,说了张生和崔莺莺约会时,会有丫鬟躲在窗下给他们通风报信。当然,林黛玉是不需要有人给她通风报信的,她和宝玉自由串门、随便出入,比张生与崔莺莺幸福多了。我甚至读出了黛玉“炫耀”的味儿,幸福之情难以言表。

“双瞻玉座引朝仪”。这句话原本是说人们远远望见臣子们上朝拜见皇帝时的情形。这里指黛玉身处鼎盛至极的贾家,所处的环境十分优渥,即使如此,她并不满足,因为她向往“仙拐香桃芍药花”。

“仙拐香桃芍药花”。黛玉向往的不单是人间的荣华富贵,而是整天和美丽的花草呆在一起,直到老去。“仙拐”,老了才会拄拐。这里暗示了她渴望和宝玉一起天荒地老的愿望,因为那也是宝玉梦想的天堂。

四句酒令读下来,黛玉把当前跟宝玉共浴爱河的幸福表达得淋漓尽致,满足感爆棚!幸福感十足!

黛玉看似柔弱的千金小姐,她的思想是前卫的、甚至是反叛的。古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一个姑娘家在众人面前大谈对幸福爱情的憧憬和向往!

宝钗是坚定的封建制度维护者。当黛玉说出“不知廉耻”的句子时,才有了“你给我跪下,我要审你”之类的话。黛玉的言行,是被当下的封建主流所不容的。

那么,《牡丹亭》与《西厢记》的句子,作为大家闺秀的宝钗又是怎么知道的?她不是反对这些吗,怎么也读?

原来,宝钗也是书香世家,她的祖父也有许多藏书。这些jin书,兄弟姐妹们也是各自底下悄悄偷看,被大人发现,烧的烧、毁的毁。与黛玉不同的是,宝钗看后,不会在以后的言行举止间“透出”半分来。

“咱们女孩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倒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男人读书不辅国治民,甚至变得更坏,简直是把书糟蹋了;我们女孩子做些针线便好,既认得几个字,就捡正经的书来看,最怕看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宝钗道。

宝钗的话语重心长,把黛玉听得心服口服。林父林母去得早,贾母也老了,让她吃好穿好就成,这些细节,没人如此细心地教导过黛玉。

宝钗并非“好为人师”,也并非故意找茬,这些话,也仅仅是她们两个人时的细心提醒。作为姐妹,她真心希望黛玉的千金小姐名副其实,希望黛玉更优秀、更完美,仅此而已。

标题注解:“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一直以来,黛玉对宝钗都是酸不溜秋的,视宝钗为最大的情敌。这次,宝钗跟她说了如此贴心的体已话,让黛玉对宝钗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从此对她心服口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红楼122||私下教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oi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