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知识,指的是引导我们学习佛法、觉悟佛法、到达菩提彼岸的一切智者,具有护送的含义。善,是对自己真实的好,这个好不是普通意义,因为佛法是三世因果,所以这个善是大善中的至善,是引领我们觉悟轮回的善人。
世间就好比是一个大海,师父就是善知识,善知识就好比船师,佛法就好比是渡海的船,如果没有船师,自己对于驾船并不熟悉,就有沉没陷溺的危险,如果有船师就可以不费力的抵达菩提的彼岸。修行佛法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善知识导引,虽然遇见佛法的妙法舟筏,但仍有沉没于生死巨流的危险。因为很多时候自己学习的并不到位,甚至迷惑的地方还有很多,那么师父就是我们的法身父母,跟着师父学习、体悟佛法,由师父引领,慢慢的体悟佛法越来越深刻,当有一天你有了驾驭佛法的能力时,才能自己驾驭着佛法的舟船去远行,去行走这超越三界的菩提路。
颂曰:“若无救护归依处,有舟亦难至彼岸,虽具圆满诸功德,若无师尊难解脱。”
因此,我们学习佛法一定要依止如船师一样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精通佛法,能够时刻授予自己佛法,如此才能超越生死大海,抵达涅盘之彼岸。
善知识的种类,大概有四种:
1、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2、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3、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4、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这四类善知识要看自己的情况,去引领自己可以引导的人群。如果自己是一个初学佛法的人,那就不能引领大众更好的学习佛法,并且还要去依止修持比较好的大菩萨们。如果自己修福报、修大供养修了多年,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菩萨的果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的善知识了。对于我们凡夫众生来说,能够慢慢觉悟佛法,修证佛法,谁的恩德最大呢?这要数凡夫类的善知识的恩德为最大了。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最起码的发心都要师父多年调教才能具备,甚至于一生都困于世俗的偏执与五欲六尘当中,也不懂佛菩萨的真身是什么?更遑论依止呢?就因为遇见了凡夫类的善知识,依于他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才知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才知道发心修福报修供养、修诸佛法。所以说,在四种善知识中,要以凡夫类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
四种善知识解说:
1、佛陀善知识,定义是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圣者。断,指完全断除了烦恼和所知二障。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
2、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八地以上菩萨具足摄受众生之十力功德自在:
①于寿得自在,能随意住世,寿命长短,随己所乐。
②于心得自在,随己所乐,能出入任何三昧禅定。
③于资财得自在,能随意变现无量宝珠,如降大雨利济有情。
④于业得自在,能于地、界、众生、生处及转变他受用得自在。
⑤于生处得自在,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坏失。生欲界已亦不为欲界所染污。
⑥于所欲得自在,能随自意之所欣乐转变地大或水大等神通。
⑦于愿得自在,随己意之愿乐能圆满成办自他之种种愿求。
⑧于神通得自在,随众生之爱乐能变现无量无边之神通。
⑨于智慧得自在,于法,于义,于决定语,于辩才等得究竟通达智。
⑩于法得自在。能以一音声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如契经说,各各众生种性万千差别,名、句,文辞各各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满足。
想当一个凡夫类的善知识,条件有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八种条件如《菩萨地论》说,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分别是:1、多闻大乘经典,2、持守菩萨戒律,3、具足修行证悟,4、悲心济众,5、无有畏惧,6、忍耐谦和,7、心离悔戚,8、善于言辞。
四种条件的善知识,如《庄严经论》说:“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二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为圆满法师。”多闻,是说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广大的开示佛法的心要。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够去除众生的疑惑。能够坚持弘法利生的事业,坚守弘法利生这个事业不变异的缘故,所以堪受人间天上之赞扬。
《入菩萨行论》说:“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不舍菩萨戒。”这是说真正的善知识,要精通大乘佛法,并且要境界理解很深刻。坚持戒律,六度万行。如果遇到大灾大难,但是不舍菩萨戒。菩萨戒是心戒,持戒实际就是持心,心是什么呢?心就是禅,禅即是道,道就是佛。意思就是说,不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道心都是不变异的,信心都是不退转的。如此,就是一个善知识了。虽然,二种善知识看似条件很少,但是越简单就越是代表了佛法的究竟、以及高度。
如果没有明心见性,就要寻找一个有道的明师,来帮助自己了却生死的根本,这个生死根本就是心。在这里达摩祖师所说的善知识,必须是已经明心见性的人,如果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就不能称之为善知识,佛心究竟法门是万法之根本,所以对善知识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开悟了的人才具备正法眼藏,具有与佛一样的正知正见,才有能力引领众人修习正法、行走正道了却生死根本。
欢迎加入佛缘,群聊号码:94790496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