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4个态度分别是什么呢?第一个态度叫作“仁”。我们知道,孔夫子是最提倡“仁”的人,“仁”这个概念在《论语》当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但是大家会发现,“仁”是一个很奇怪的概念。为什么呢?
有的时候,孔子会说“仁”很简单,“仁远乎哉”,仁不远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只要想要“仁”,“仁”立刻就来了。
这个话很像佛教里边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佛难吗?只要你把屠刀放下,那一刻你就成佛了。所以你想要获得“仁”,只要你想要它,“仁”立刻就到了,所以“仁”听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是各位想想看,孔子在评价他的学生的时候,别人问他,这个学生怎么样?他说,这个学生很能干,至于是不是“仁”,不好说。
那这个学生呢?这个学生很有礼貌,“仁”吗?不知道。这个学生文采很好,但是“仁”吗?不知道。他对所有的学生几乎都不肯给予一个评价,说他就符合“仁”。
唯一有一个符合“仁”的人叫颜回。
孔子说,颜回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就是他能保持三个月的时间处在“仁”的状态之中,这已经是孔子的最高评价。
所以“仁”看起来又是一件很难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