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不少以前不太会看的悬疑惊悚片子,和咨询师聊起观片感受,她反问我,你感觉到自己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就聊起久远以前的一个意象,她推荐我看看《黑天鹅》。豆瓣把这部电影定性为惊悚,我看完倒不这么认为。
剧情就不再赘述了,想写写几个戳到内心的瞬间。
戴着面具的乖小孩
故事的开始从新选芭蕾舞剧《天鹅湖》女主演展开,但这一次和以往都不同,导演要求一人分饰黑白天鹅两角,因为两只天鹅本是双胞胎。
在众多的舞蹈演员中,Nina是白天鹅的不二人选,但在黑天鹅的表现能力上,总是差了一些。是什么呢?Nina似乎总是无法理解导演要求表现的点,直到她在舞蹈房里见到了导演特意请来的另一位舞蹈演员Lily。和Nina乖巧的扮相不同,Lily的出场就是野性带着叛逆的,她不屑于芭蕾舞者那些约束性的规矩,她抽烟、喝酒,不充分热身就进入了排练。而导演说,这是最好的黑天鹅,Nina需要与她竞争。
这是好不容易才熬出头的女主演机会,Nina很珍惜,但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中,她依然对黑天鹅的表现把握不准。在妈妈保护伞下,她按照大家默认的方式长大。这里有一个细节,妈妈为了帮她遮盖背上的伤疤,说了句,“你有很多白色粉色的短衫”——这是道德标准下,芭蕾女孩的色彩。
与世无争的乖乖女,从未涉及过黑天鹅的欲望、嫉妒、暴力和叛逆,因此也没有能力呈现黑与白的一体两面。
然而,在逐步被角色而唤醒的内心里,Nina发现了一些因为需要努力扮演“乖巧”而无法成为的真正的自己。她开始对多年来戴着面具的自己,有了一些恐慌,想要逃离,又出现了对那部分跃跃欲试的兴奋。强烈的冲突使她产生了焦虑,在妈妈努力要把她拉回乖乖女的时候,她出现了一些扭曲的幻觉,并用抓破自己的皮肤作为无意识的行为,来释放内在的不和谐——那个纯白善良的天鹅,真的是自己吗?
豆瓣上有评论说,“乖”本质是压抑,“恶”的本质是释放。
也许过于绝对了,不过却让我想到了武志红的名言,“适当释放你的攻击性”。
我也是个戴着面具的乖小孩。原生家庭的养育模式,没有被满足的依赖,被放大的他人期待和被压抑的自我需要,很长时间里我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从小我就被当做是“别人家的孩子”对待,是好学生,是应该怎样怎样,是不能怎样怎样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的内心里,就没有黑天鹅的欲望。而当我学着略微释放自己,先不说自己能不能适应这样的放飞,单单是周围人不理解的反应,也已经让我崩溃了。
这样的我,将力比多转向了自己。我有些分裂。
黑与白的辩证
影片中有两处,让我感觉到一些害怕。
第一处是开头。在黑暗里起舞的白天鹅,被身后的黑色恶魔逼近,追赶,无处可逃。这是黑要吞噬白,是黑白之间的战争。
第二处,是Nina为了保住自己出演黑天鹅的机会,在化妆间里杀掉了Lily——我看到她的眼睛变得血红,好像被恶魔附体。血流成河的瞬间,我竟然分不清是幻觉还是真实的情景——这也许是影片被定义成惊悚的原因之一吧。
Nina登台表演了黑天鹅,一口气做了25个挥鞭转。在这里有一个细节,因为本性得到了完全的释放,整个旋转一气呵成,像是一种有力的宣告。她的手臂渐渐长出了黑色的羽毛,随着旋转速度加快,羽翼渐丰,翅膀渐硬。最后的定格,聚光灯下的影子是一只展翅的天鹅。那一刻,我觉得太美了,这是完成了的角色,也是完成了的自己——不仅有白,也接纳了黑。
我想到了前老板跟我做1:1时说的话,他总是觉得我过于理性,世界观里黑白分明。当时的我不置可否,甚至觉得老板说得不对,因为我也是个感性的人啊。随着咨询的深入,再次体会这句话,我似乎明白了所谓的黑白分明是什么——以前我的理解是,在我的世界里只有对与错,善与恶,所谓的灰色地带是我的妥协。
现在我的理解是,当我秉承了某个观点或价值观,就会完全排斥它的另一面。而这些,恰恰是我内在的阴暗面,我还没有学会如何接纳自己作为一体两面的存在。
适当释放的竞争性
Nina和Lily在《天鹅湖》的选角上,是一个竞争关系。而Nina最初的反应,几乎让我看到了自己。
在我接受的教育里,努力是必须的,只有用实力说话才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相反,恶意竞争则是可耻的。然而,当我在现实的社会里,看到太多的权术,包括卡姐对我的灵魂拷问,我竟然无言以对,甚至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舒服。后来,我意识到是我隐藏了自己的嫉妒。
隐隐的,我能感觉到每当我要争一口气时,就一定会释放自己的潜力。但我还不是黑天鹅,我无法做到让自己使用那些无所不及的手段。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出来——每次都觉得是在和那个白色的自己对抗。所以这些欲望只是冒了个头,就缩了回去。“算了算了,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就这样吧”变成了我的处世哲学。时间久了我慢慢知道,其实自己心有不甘。
我会有些嫉妒那些在关系里如鱼得水的人,因为他们无需努力就得到了很多好处,但我又不齿他们的做法。我开始独善其身,过简单而自律的生活。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和Nina一样,这种看似淡然的生活究竟是我的真实,还是被压抑的天性。
我想起武志红说过,“适当释放攻击性”。去正视并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向内自我攻击,这是竞争力的表现,只是我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完美=毁灭
咨询师对最后一幕深有感触,这是她推荐我看本片时,唯一的剧透。
相比较而言,可能是因为别的部分触动太大,我反而对这一幕印象一般。只是那一句,I felt it, it was perfect让我觉察到了她的筋疲力竭。
Perfect——这是我从小到大都一直期待着的赞美,却也让我不堪重负。在Nina身上,我重新回放了我所追求的完美,对自己角色和表现的完美,也有对人际关系追求的完美。近年来,我也会开始释然,用一句“放过自己”来制造台阶。是啊,假如得不到完美,又会怎么样呢?日子照样过,地球照样转,只是我内在的好胜心会隐隐作祟吧。所以,如果不能完美,我宁可不要。
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影片最后那束越来越明亮又虚幻的光线,让人无限遐想。我并不关心真正的结局是什么,但片尾曲时我还在思考关于“完美”的执念。
在我逐渐放过自己的时候,对他人的评价依然在意,对不同频的人群依然有恐惧和抵触——这些究竟是为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