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智与情感,在主人公默尔索的世界里冲突且对立。为此他几乎摒弃了所有的情感: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母亲的离世,他无动于衷。他不知道她晚年的生活,过世的年龄,甚至连她的死因都一无所知。充斥他头脑的是赶紧结束葬礼,上床足足睡上十二个小时的念头。
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愿意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行,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结婚。于是,她想知道我是否爱她。我说我已经说过一次了,这种话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大概是不爱她。
面对情人的期盼,他冷冰冰的忽视了那炙热的渴望,摆出一副「如果你愿意,那也未尝不可」的姿态。如果主人公默尔索认为婚姻毫无意义,那我挺想知道在他的世界中意义又在何处?
即使默尔索有诸多的怪癖与缺点,可是一旦面临世俗的审判时,他不禁又让人怜惜。默尔索因为一桩枪杀案而锒铛入狱:用一把手枪打死了一个仇人,死后又朝着尸体打了四枪。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偌大的法院居然不用法律来进行审讯,取而代之的是道德。小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这次审讯,而其中涉及枪杀案本身的情节却寥寥无几。无论是法官、律师还是陪审团,都在默尔索是否热爱母亲,灵魂是否纯洁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你看呀,这个犯人连母亲的死都无动于衷,所以杀死一个仇人不是理所当然吗?」
我不明白这荒诞的逻辑来自何处,是否热爱自己的母亲和杀死一个仇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道德审判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MBTI测试有一种人格类型叫做INTJ,这种人严谨而内省,自信且决绝,但在待人接物上却异常的冰冷。我们常说一个人过于理性而缺乏情感,绝大多数都是对这一类人的批评。可事实与我们的观察相违背的地方在于,一个人是否表现出情感充沛与心中是否存在真情实感是不能挂钩的,毕竟有些人满怀深情却不擅长表达,他们只能在特殊的关头突然爆发,倾泻而出。我参加过几次葬礼,无一例外的是那些死者的儿子们都在葬礼过程中紧绷着脸颊,满是严峻而无畏的神情。只有当葬礼结束之后,他们才彻底崩溃,嚎啕大哭。因此冷冰冰的INTJ并不是毫无感情,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同样的道理,主人公默尔索是否热爱自己的母亲,不能够仅凭他异常的行为而轻率的作出判断。
作者加缪笔下的这位默尔索先生,显然是理性人中的理性人,他从来不暴露自己的情感,也没有任何的兴趣与爱好,他所做的事情只是观察与思考。通读全篇,我对这位默尔索先生一无所知,他喜欢什么,在追求什么,哪些事情有意义全无透露。所有的描写都是他在满足旁人的需求,比如:
我写好信,信写得有点儿随便,不过,我还是尽力让莱蒙满意,因为我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
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他的理性和无趣让他成为了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生活对他而言只是一味的苟且而已。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默尔索先生,他们虽不曾被道德审判,但他们容易让人误解、批评、甚至排斥。他们想发出声音,却羞涩且苦恼于如何让人听见。其实反过来想,冰冷又何尝不是他们无奈的一种选择?试想当我们不再执着的将道德标准施加到他们的身上时,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加宽容呢?
网友评论
1. 美国的辛普森杀人案,在作案动机和时间确凿的情况下,因为DNA证据存在合理怀疑的部分,被宣判无罪,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2007年因为在拉斯维加斯犯下抢劫案,涉及持枪,被判以33年的有期徒刑,9年内不得保释。
杀人案暴露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弊端,抢劫案则是法律在道德意义上的补偿。
2. 美国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都是由美国总统提名,经过参议院听证后表决批准委任。而拥有民选法官制度的德克萨斯州则在数量上贡献了美国三分之一的死刑判罚。
这说明社会舆论会影响司法的判罚,有些民选法官甚至要通过迎合群众来保证自己的法官地位。
法律本身有自己的局限性,保持本真本我行不行?行,但可能不利于审讯的结果,不能因为默尔索的一个案子就否定了法律上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而司法公正更是应该由清醒的头脑来把持,否则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将会诞生越来越多的多数人暴政。
当林森浩拥有改变一个人生命的能力,并且在得知黄洋转入重症监护的时候,不作为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间接杀人。另外他在翻供过程中提到的「只是开玩笑」,恐怕又会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大面积谴责。如果林森浩哪怕有一点想要认罪的意思,死刑这个程度的量刑怎么看都太夸张了。
怀疑已存的社会道德伦理,建立自己的道德准则,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当他的行为造成了其他人的死亡,并且坚称自己没有犯罪的情况下,则应当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可能死缓更好)。而我们的默尔索先生是从不说废话,也不说假话的,他的死才真是蒙受了莫大的冤屈。
默尔索一开始的行为到杀人 所有的事情看似偶然,却是必然 审判默尔索的检察官律师等所有的人看似是正义 可是却也是冷漠的 默尔索---常人,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 却是代表着两种价值观 两种不同的生活的态度 也就是局外人与局内人 默尔索最后对常人的不满 体现在对神甫的那一拳 常人容忍不下默尔索这样的怪胎 传统伦理不容忍这样的人 所以默尔索最后不得不死 默尔索不能做到像其他人一样按照传统伦理模式去思维 而是希冀在这样的法律之上实现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但事实上 他只能做-个局外人 因为在他的周围 所有人 包括法庭的审判都无法逃脱传统伦理模式的怪圈 大众只能自欺欺人而毫无知觉 默尔索在打了神甫一拳之后 对自己说“我对自己有把握, 是对一切都有把握……但是至少,我握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从前有理,我现在还有理,我永远有理。”在这里 默尔索突破了思想束缚 向传统伦理提出挑战 认为自己掌握了道理 但是默尔索仍难逃一死 这大概就是局外人与常人碰撞的后果吧
如果说默尔索上演了一部悲剧,那么在表演上更像一种沉默剧。他几乎不说废话,也从来不说假话。他时时刻刻都在观察身边的人,同时也在否定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从未想过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最终结果只会变得更糟。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呈现给我们的:「一个已经丧失存在意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会遭遇哪些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