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闵子骞是有名的孝子,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孔子观察他,说他讲话很温和,有条有理,正直而恭敬。
子路呢?“行行如也”,就是说话很简单,但不断在动,好像坐不住一样,一副勇猛刚强的样子。
冉有、子贡这两个人“侃侃如也”,这“侃侃”是形容器度很大,现在的话是很潇洒,温和而快乐的样子。
“子乐”,描述当时孔子看到这几个围绕在身边的学生,觉得很高兴。
对于这几个人,最后孔子下断语:“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那个刚强的样子,那副随时准备舍生取义的架势,担心他会死于非命啊!一语成谶,后来,子路果然死于卫国孔悝之难。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到的内容。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一章里面,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这两个儒家的非常重要的观点。
子路向孔子来发出疑问:到底应该怎么样来事奉鬼神。孔子回答说:你人还没事奉好呢,就不要提事奉鬼的事了。其实这就是把他的问题给驳回了。
子路听了以后,心里面很不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进一步问说:那死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又把他给驳回去了,说的是:你生的道理还没搞清楚呢,你又怎么能知道死!其实我们还没活明白呢,你管死干什么!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谁知道呢?
孔子之所以不正面回答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我知道,我就说,不知道,我就不说。
对于鬼神死生之事,由于牵扯的面太广,也复杂,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干脆就不如不说了,所以孔子说存而不论,子不语怪力乱神。
第二个是说,学习是有次序的。你先把该搞懂的搞懂,然后再搞这些高深的,而不要说自己的事还没整明白,老是关心那些虚无缥缈的事情,这也算是孔子对子路的一个敲打。
其实这里也就像庄子说的那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儒家讲究的是入世哲学,人活着就要好好的活好,做好人,做好事,而不要想太多。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以后,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第12章。这一章讲的是孔子与几个得意弟子在一起相处,几个弟子的表现。
为什么孔子会有这种预言,而这个预言又一语成谶了呢?我们还是先来看原文。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这里面有几个形容词。
第一个訚訚如也,以前我们学过是形容孔子的。
第二个是行行(hang四声)如也。具体怎么念我们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吧。我觉得还是行行如可能更加生动和形象。
第三个形容词就是侃侃如也。我们都知道侃侃而谈,说明这个人说话从容不迫,很温和快乐,让人感觉很舒服。
我们接下来一个一个的和大家来分析这些都是啥意思。
先说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就是闵子骞在他身边侍奉着,陪着老师,说说话聊聊天儿。
大家都知道闵子骞是孔门十哲,这几个人都是孔门十哲,几个得意弟子在一块,孔子对他们也都非常喜欢。
孔子就观察他们,给他们下一个形容词,怎么形容闵子骞呢?就是说他正直而且恭敬,讲话温和,有条理。
得到这个评语还是不简单的,因为这个确实是一句形容人的好话,而且这句话是曾经用在孔子身上,足见訚訚如也的这个地位。
为什么闵子骞能够得到这样评价呢?当然就是他的表现了。
他本身就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孝,其实就是对老人的一份发自内心的尊敬。既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精神。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闵子骞对待孔子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在父亲面前他又很尊敬,表现就让人感觉到很舒服。
闵子骞说话既温和还有条理,既正直又恭敬,就是话虽然不多,但是总能够说到点子上去。下一章还有专门对闵子骞的阐述,就说的是这个事。
我们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还有一句话就是话不在多,你说到点子上才行。闵子骞就属于这样的人,孔子特别喜欢。
与此相对应的是,有的人可能话不少,说了一大坨,但最后你不知道他说的啥。为什么不知道他说的啥呢?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说啥,属于混沌的状态,思维比较混乱,他也就很难说出有水平的话来。
那种我们再来看子路,子路行行如也。行行如也,解释起来并不容易。如果光从书本知识上其实是难以了解的,要配合人生经验才会知道。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说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光读书读多了不是学问,是书呆子,没有用,还要行万里路,观察多了,经历多了,再结合自己,用起来才是学问。
我们读书多了,观察多了,看人看多了,你就懂得了。
行行如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子路说话很简单,但是不断的在动,好像坐不住,又勇猛刚强,随时在警惕,好像有敌人要战斗的样子。
这其实也是一种行为科学,就是通过你个人的表现就能够看出你是什么情况,分析你的性格,分析你因为这种性格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或者说结局。
举一个例子,有一些人坐下来就会抖腿,我不知道我们战友中间有没有?以前我们曾经讲过抖腿。就是人家往那一坐,好好的,恭恭敬敬,正襟危坐,然后好好的听,好好的反应思考。
但是有的人往那儿一坐,你看他腿就不闲着,腿抖动幅度很大。这是一种败相,这种人钱会抖光,事业也会败落。❤️
大家都知道,站有站相,站如松,坐有坐相,坐如钟。就要求我们什么时候有什么样子,吃有吃相,干什么都有自己该有的相。你坐着老抖腿说明不安,说明紧张,说明注意力不集中,说明很多事情。
就是子路在孔子身边的时候,他一边听着老师的话,但神情上依然很紧张,动作上能够反映出来。
之所以如此,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子路的童年应该不是特别好,否则他也不会在年轻的时候就去打架,跟孔子打了一架以后,被孔子收服,作为弟子,也作为了孔子的保镖。
他随时都很紧张,放松不下来,老是有什么事要发生的样子。孔子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面。
第三个就是冉有、子贡,侃侃如也。说到冉有和子贡,大家对他们也应该很熟悉了,冉有是政事科,和子贡一样做的比较好。季氏要选人,后来就选的冉有。因为他的处理事情的能力特别强,军事也很厉害,学识也丰富,各方面来讲都非常优秀。
子贡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说子贡是等于很多人的结合体,既有外交才能,又有口才,丰富的知识,还善解人意,对孔子又忠诚,集诸多好处于一身。
他俩在孔子面前侃侃如也,就是非常轻松愉快,跟孔子在一起不紧张,该说什么说什么,该做什么做什么,让人感觉非常的舒服和自然。
我们常形容一个人侃侃而谈,一般指的是他作为主角的时候。我们听他聊天,这个人知识渊博学识丰富,说话有条理,有很多教益,我们听了一句话深受感动,是形容主角的。
在孔子面前,他俩是主角吗?不是!但虽然不是主角,但他们也没有给人配角的感觉,没有唯唯诺诺,老师说什么是什么,而是能够平等地和老师处在一起,不显得自己局促,不像子路,这其实就是一种非常高的修养。
所以孔子看到几个得意弟子在自己身边,各自的表现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他就非常的高兴。
孔子作为君子来讲,他快乐什么呢?是什么值得他如此快乐的呢?我们先说说孟子曾经提到的君子三乐。
第一乐事,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就是父母都健在,兄弟都很齐全,家庭很平安,很幸福很和睦,家人和家人之间相处都非常愉快,这是一乐,叫家庭幸福。
第二个,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也就是一个人行得端坐得正,对得起天理,对得起良心。
对上我可以对鬼神说,我是没做亏心事。对于人来讲,我没有损害过别人的利益,对谁我都对得起,这是二了。
第三个,就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比如说把天下的好学生聚到门下,教育他们,让他们变得更好更高更大更强更有力量,更能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刚才提到的这几位弟子,无论是闵子骞,二十四孝之一的人物,还是子路,那是一直陪伴在孔子身边的人物,还是冉有,这是孔门高足,还有子贡,那是在很多人心目中甚至要比孔子还要高的人物。
孔子当然会有一种满足感,和这些弟子们在一起,觉得很开心很快乐。因为自己说的话,这些弟子们都能懂,而且都能去做,自己的思想后继有人。
可是乐中有忧,就是在快乐之中还有一些忧愁。愁什么呢?就是通过观察,他说若由也,就是子路,恐怕后来不得好死,不能善终。
说到这里,其实我是有疑问的,老夫子你也太不讲究了吧,当着他们的面,你这么说,是不是不大好啊?
但想一想孔子把子路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或者当兄弟看待,因为子路和孔子相差不大呀,两人年岁没差几岁。自己人在家说话嘛,就是比较随便一点。
因为他看见了子路一直是一个刚强的样子,随时准备舍生取义的样子,就担心他会随时死于非命。结果怎么样呢?事实也证明了孔子的预测,也就是一语成尘谶!
先说说一语成谶,就是对于未来的不吉利的预言,一种担心,结果成为了事实。
我们曾经讲过卫国发生了内乱,就是蒯馈和他的儿子蒯哲,争夺皇位。❤️子路效力的孔悝被卷入其中,子路知道以后就去救孔悝。
其实那个时候孔悝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大家劝子路不要去,你去了也解决不了问题,但是他觉得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要给人帮忙。
结果他就去了,去了以后战斗中也杀了不少人,但是架不住人多势众,结果在战斗中,帽子歪了,他说,君子的帽子不能歪,结果就停下来,去把自己的帽子扶正,把自己的衣服穿整齐,敌人哪像他那么仁慈,还讲那么多,众人挥刀上来就把子路坎成了肉酱。
孔子后来听了以后,再也不吃肉酱了,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的这种惨状,心中就特别的悲痛。
这里其实说的就是孔子根据弟子们的言行对他们做的评价和提出了自己的担心。结果果然事情就像自己当时预感的那样发生了,这也充分告诉我们,我们的言语和行动其实就是我们性格和思想的外显,有因必有果,有这样的表现必会有这样的行为,最后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多多加强自己的修养,要像闵子骞一样,像冉有、子贡一样,而不是要像子路一样。
好了,今天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了。
明天我们来继续解读下一章。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具体什么意思,我们明天相约六点半,一起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