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蒋二十
先说明一下,我对编辑没有歧视,因为我就是一位编辑,只是,认清自己的身份很重要,分不清自己的身份则很致命。
作者的地位,应该是高于编辑的,不排除个别优秀的编辑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很糟糕的作品编得优秀。大多数编辑是在尽可能减少对原作传达信息失真的情况下,将作品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人:编辑,是一位传播者。
摆在读者眼前的作品,编辑付出的是大多是体力劳动和很轻的脑力劳动,而创作一件作品,是需要大量脑力付出的。
编辑和作者有时候是不可割裂的,比如现在的我就是一位作者,明天回到工作岗位,就是一位编辑的身份,早上是作者,下午可能就是编辑。
许多新媒体编辑分不清自己的工作,用作者思维去做编辑,会遇到很多问题。
比如老板让你一天写一篇深度文章,即使勤奋如村上春树,也不可能完成,你想这至少需要三四天,甚至一个星期的时间吧。于是抱怨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其实,问题出在,老板把你当编辑用,而你却想当作者:选10篇相关帖子,节选不同素材,几小时快速整合成一篇文章,这就是编辑的本职工作。
编辑做的事,就是洗稿!
许多作者是很反感洗稿的,我们辛苦的付出,为什么被如此随意地使用!
但是,洗稿就是编辑的工作。洗稿也分高低,洗得好的,能快速将别人的观点转换为自己的语言风格传递出去,洗得差的,就是直接节选,全文都是拼贴文,文风混乱。
洗得最好的,就是能将所见所得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传递出去。这时候,编辑就快晋级为作者了,这样的作者,就是最厉害的洗稿专家。
太晚了,就写到这里了,有空继续。
2018年10月12日1:35
北京西北旺青年公寓













网友评论
我身边也有一些人出了书,不过卖得一般,因为内容也一般。
一本书卖得好坏,根据我个人了解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短期:
1、有大量粉丝的作者:因为粉丝捧场,可以快速销售,冲进畅销书排行榜,根据马太效应,会越卖越好。
2、有资源的,比如你的公司,或者朋友有几百万粉丝,你的新书一出,谈好分成,很可能卖得不错。
短期的,因为粉丝量足够大,所以内容好坏关系不大。
长期的:
不赶潮流,不"为了讨好销售"而认真写书的,回报一定是最大的。这个时代不缺"书",却缺乏"好书"。
如果内容足够好,有太多出版社、媒体、企业对你伸出橄榄枝。你只要不藏着掖着,不愿分享,就会有人帮你推广,帮你卖出去。
编辑被老板逼,老板被投资人逼,投资人被资本家逼,国内的资本家被国外的资本家逼……
这种压力不知究竟来自何处,可能来自时代趋势,也可能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改变不了时代,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有且只能保护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