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通过一群中学反对清拆老楼和两位少年探寻父亲身前事的经历,反映出一个宏大的主题:尊重历史。
尊重历史的内涵可以是非常丰富的,在这部短短90分钟的动画电影中,竟然同时表达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实在令我感到惊喜:尊重个人的历史、尊重建筑的历史、尊重地区的(国家的)和世界的历史。
这里不再赘述影片内容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抽时间自己观看。我想谈谈这些历史在影片中的展现和它们带给我的启发。
01 尊重个人和家庭的历史
个人历史指的是全部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忆,家庭历史则又不仅限于此。合并二者来看,其中有一些特别重要的部分,比如:自己从哪里来、过往的家庭生活中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自己的父母乃至祖父母曾经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过着怎样的生活……
当我们了解这些历史时,我们便有机会思考我们从家庭中继承了什么情感、什么精神。
影片中,少女松崎海每天都会在自己的院子里升起信号旗。她的父亲曾是一名海员,在她童年时曾告诉她,这样他就不会迷路,很快就会回家。但是父亲的船,在朝鲜战争中沉没,始终没能回来。由于深深怀念着父亲,长大后的松崎海依旧保留着每日升起信号旗的习惯。
少年风间与松崎海的真诚相遇和相交,为他创造了揭开身世之谜的机会。他逐渐弄清了亲生父亲是谁,以及父亲们的故事。
我想,或许正是女孩松崎海特别清晰那段父亲的故事,特别珍惜这份跨越时空的父女之情,她才最有一种正视历史的直觉。或许正是因为风间对历史始终抱有一种尊重的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拉丁区”建筑的竭力保护方面,这种内在的动力驱使着他隔着永不可及的时空依然触摸到了父亲母亲的样子。
02 尊重建筑的历史
凭着对历史的直觉,作为横滨某所高中的学生去,她不自觉地参与进了反对清拆学校“拉丁区”的行列。
需要补充的是,故事发生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前。在此之前,不仅东京大兴土木,日本全国上下也认为应该拆除破坏古旧落后的东西,以便建立新的景象。
“拉丁区”承载了数十年来学生们的文化生活和依恋之情,在教育当局决定清拆和重建之际,大多数反对者以激烈的言辞进行抗议,力图保卫这座属于他们的建筑的历史。
少年风间大声疾呼:“破坏老旧的东西,和舍弃过去的记忆有什么两样?又和抹灭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忆有什么两样?只顾着追求新事物、不肯去回顾历史的你们,怎么会有未来?”
少女松崎海则建议对这座建筑进行一次大扫除。在这里,痛快的扫除活动体现出一种“断舍离”的精神:把污秽扫除净尽,烧掉不再有价值的物品,修复和整理依然有价值的物品。
扫除后的“拉丁区”旧貌新颜、重焕风采。历代学生在此寄托各种文化理想,教育当局尊重了学生们的心愿。“拉丁区”最终得以保留,
文化若要得以传承和扬弃,就应尊重与保护好那些文化的载体。
03 尊重世界的历史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前,朝鲜半岛曾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中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与此同时,朝鲜半岛的民众也进行着长期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抗日战争。
影片中少女松崎海和少年风间的父辈们就曾经作为海员参加了当时的战争。风间的父亲山花首先死于战争,山花的挚友泽村雄一郎将尚在襁褓中的风间带回家,但因为泽村雄一郎的妻子正怀着孕,无法养育一个婴儿,便将孩子送给了宝宝刚夭折的朋友一家。由此,风间这个战争中的遗孤才有了生机。
日本侵略他国的战争,不仅造成对方国家的破裂、无数人死于战火、无数家庭流离失所,而且也导致自己的国民无谓地牺牲,他们的家人也受到战争的创伤。
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面对国内民众,对战争进行虚幻和刻意美化,使不谙世事的青年误以为正在报效国家奔赴理想,最后要么白白地送命,要么自己的人性也受到战争摧残。
观影毕,我似乎听见了对战争无声的谴责。
回到电影的名字,它被翻译为《虞美人盛开的山坡》。观众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少女松崎海的家外种着许多红色的虞美人。
据说,虞美人有追思悼念之意。
一战期间,加拿大军医约翰·麦克雷中校创作了诗歌《在佛兰德斯战场》。以下是诗歌的部分内容:
在佛兰德斯战场 虞美人迎风开放。
开放在十字架之间,一排排一行行。
标志着我们断魂的地方。
云雀依旧高歌,展翅在蓝蓝的天上。
可你却难以听见,因为战场上枪炮正响。
我们死去了。可就在几天前,
我们还曾拥有生命,沐浴曙光又见璀璨夕阳,
爱人也为人所爱。
可现在我们安息在佛兰德斯战场。
......
诗歌中,虞美人代表着在战争中逝去父亲的意象。影片名为《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既表达了对战争中逝去的人们的追思,又体现出一种反战的情绪。
结语
历史或许沉重,但它带给人们的不是负担,而是力量。
回避历史的人,也无法开启更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