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一个周期,我已即将经历第三轮的最后一年。
在即将进入三十六岁的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公司总部同样为研发部门的同事。
相同的年龄,增进了熟悉感。虽然同龄,我们的现状却是天壤之别。他谈起读书、毕业、刚工作、为婚姻攒钱买房买车那段艰辛的经历,总是透着感慨,当然更多的是自豪。
它的出现,仿佛是生活要让我知道,我的同龄人现在是一种什么状态。给你一个参考、给你一个标样。
深入分析这个“标样”,才能知道自己这个试样,跟他云泥之别的根本原因所在。
(1)他是专才,在他深耕十几年的科研领域仍然热情高涨。
与之相比,我正好是学习的内容太泛泛。
就在刚才,读着他推荐的化学专业的书籍,才真正领悟《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里关于读自己工作相关的书籍的真正内涵。
读书确实是需要学习的,面对分析化学,一个中午过去了,我还停留在绪论的第三页。
一直以喜欢读书自居的自己,从来没有量化过自己的读书效率和内容。突然感觉自己一直在自欺欺人。
接下来,就好好计划、执行,一本接一本的专业书,读下去吧!
(2)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忱,不论苦劳,只论功劳(不关注过程,只关注结果——领导的思维)。
采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工作过程中自然会劳逸结合,抓住影响80%结果的那20%的细节,看起来轻轻松松,却已运筹帷幄。
(3)为了尽家庭责任,为家庭创造更丰厚的物质保障,愿意远走他乡。
我总是为了陪伴孩子,勉强着在家门口工作,工作时间很长、工资不高,事实上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很少(要么时间太紧,要么精力不够)。
其实,父母身体力行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家教。积极努力得工作,孩子学习的时候自己也认真学习,比教育孩子多少话语都来的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