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共读复盘
已经共读完了认知驱动这本书来写下自己的复盘。如果说认知觉醒是打开了一扇去外面世界的门,那么认知驱动则告诉我们,如何稳健的踏出每一步,走向更远的远方。
认知驱动这本书围绕一个主题如何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展开分为上下篇。
上篇主要有三章内容。
第1章,讲了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第1节讲了复制
复制是一种成本较低收益最大的一个活动。
第2节讲用价值的规律去看待问题,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第3节讲了利他,利他是最好的人生。
利他的本质是爱,用利他之心去帮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会收获很多,coco老师分享了她的利他的心路历程。
第4节,讲了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
在与人的关系中,不是一味的去付出,而是去吸引,不是要求别人怎么做,而是自己成为心中期待的样子。玲子姐分享了她和她儿子的故事。
第5节是内向成长者的至胜之道。
内向的人就算不善言辞,不去主动的表达自己,只要用作品替自己说话,创造稀缺的价值,一样可以和别人产生链接。
第2章 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
第1节讲了层次,作者用NLP逻辑层次模型,来说明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当你成为一个创造者的时候,就已经清楚自己想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事。
第2节 身份,改变自己的终极力量。
改变也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结果,过程,身份,
作者用通过阅读来说明,结果是每天阅读半小时,过程是通过阅读以改变为目的去输出和实践,身份是通过阅读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里的身份我感觉更像是发现自己的使命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许你的心底深处和潜意识里已经告诉你了,只是你没有去发现。这里说一个朋友的故事,他不是专业打篮球的,但他很热爱篮球。他说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想做一个篮球教练,但在现实生活不是你想去做就能去做的,但这个想法一直在他的内心里面,后他选择了去做篮球教练。他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感觉很爽,不是在工作,也不会感到疲惫有用不完的精力,在工作中也会积极的去创新和钻研。
第3节 语言,美好的人生从好好说话开始。我们往往以为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即我们心里想什么嘴里才会说什么,但很少人知道我们嘴里说的,也会影响我们心里的想法。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第4节 成功,最怕一开始就对自己说不可能。
在做事的时候我们要乐观的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施。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反了,一开始就用当前的思维去预估未来的情形,才发现自己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时便觉得悲观无比,在开始的时候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起步了,又在过程中过于乐观,急于求成,希望很快看到结结果,最后平凡遭到打击,以至于在接下来的具体行动中萎靡不振,痛苦煎熬,没过多久就放弃了。在这个章节,真羽也分享了她的想开店的最后没开成的故事。
第3章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阻碍。
第1节,负面偏好,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不要老是去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让自己内耗。
第2节,二元对立
看待事物不要简单的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去看待,事物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和人性是复杂的,我们要多维度的看待问事物。
第3节,想要一劳永逸,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生活没有一劳永逸的,好的生活是游走在舒适区边缘有点压力又刚好能承受的状态。
做成一件事的心法下篇。
第4章策略,方法和路径。
第1节 认知驱动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作者用他的写作来说明什么是长期主义,长期主义是看清楚背后的原理机制,明白这样做的好处,不这么做是一种损失,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意义,把目标和自己关联,看到事情的长远意义,最后去感受好处,主动转换视角关注获得的好处,并产出作品打磨作品获取正反馈。这样做事不用靠意志力去坚持,也能去长久的做一件事情。
第2节写下来,我们都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写下来可以安抚情绪,可以专注当下,写下来让我们有行动,有目标,有思考。
第3节假设,有什么能力可以让自己快速进步。
变好是愿望加方法。那方法就是假设和看现实结果。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作者举了他女儿写作业的例子,他女儿遇到不会的问题,向他求援他不会直接告诉她答案,而是先让她假设一个她觉得的正确答案,然后鼓励她开动脑筋,让她找到思路,最终靠极少的外界帮助自己去完成作业。
而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做这里作者用读书来举例子,很多人读完书就感觉记不住,然后读到最后只能想到一两点,他们都希望能全盘记住全盘吸收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们对阅读这件事体验感极差。但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学会看现实,结果就会发现记不住或忘记大多数是常态。能想起书里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两个观点就不错了,如果你生活中因为某一句话或某个观点发生了真实的改变,那这本书对你来说就已经非常值得了。但作者也强调了,假设和看现实结果的边界,第一是要学会将观点与情绪分离,第2次在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时候不要期待马上就能看到结果。
第4节降低期待命运一定钟爱那些愿意慢慢变好的人。
作者这里举了他小外甥学走路的故事。刚开始他小外甥都走不好,但他不在意自己的笨拙和跌倒,也不在意外旁人的笑声,只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如此反复,乐此不疲。这里作者讲了两个点,一是只做刚需的事情,二是没有期待之心。主动降低期待是指在我们做事的时候丢掉精神包袱,让我们不焦虑轻装上阵。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允许自己发更长的时间去练习,这一定能做成这件事。
第5章战略,环境与多维。
第1节,环境真相扎心了,“偷懒”比努力更重要。
作者用浙大阿姨的例子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改变。好的环境是起到加速自己成长的作用。但是在不好的环境里,你也是可以自我成长的,只是要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
第2节读书,不读的书的人没什么好焦虑的。
作者用查理芒格的名言: 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是不是每天读书的。把引出大家都重视读书这个事情。把读书与学习人生成功画上了等号,认为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读书。否则这辈子可能会不入流。
但读书不是人生真正的分水岭,真正的分水岭是维度。学习是在于调动我们多维度的感官,让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都有所感知。与高人交流,在优秀的环境生活,去实践都是学习,虽然读书是单维度的,但是还是要多读书,因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对环境的感知力。
第6章,成事,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第1节,目标觉醒,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者也从三个层次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真正的觉醒。第一是愿望觉醒,一个人不知道从不知道要变好到想要变好,从浑浑噩噩的状态转而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第2个是方法觉醒,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变好,到知道怎么变好。其行动力从盲目的毅力支持升级到科学的认知驱动。第3是目标觉醒,即一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做成一件或多件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事,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2节 成事之旅,如何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者引用七年为一辈子的这个概念,让自己保持耐心,不急于求成。作者从5个层次确保自己的付出在那个阶段。
第一层只输入不输出,只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努力却从不想着输出点什么。所以没有参与价值的交换的机会。
第二层有输出,但无价值。输出的内容都是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价值不足。
第3层是有输出有,但价值积累不够。如果我们的输出受到别人的欢迎,甚至有意想不到的爆发,说明我们已经在价值创造的路上开始小跑,但是这个时候要保持耐心,持续稳定的保持高质量的输出。
第4层是有价值有积累,但借力不够。当别人主动关注帮我们传播的时候,说明我们的价值积累已经足够丰富了,此时的话可以主动参与交换在价值观相符的平台去展示自己。去更大的平台,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就算对方不理睬你不接受不回应也没有什么关系,并没有什么损失。
第5层是如果我们自己的产出确实很有价值,那就想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使更多的人受益就应该成为我们的责任。这种共赢的信念将让我们走到自传播的最高阶段。
对我触动的点是,1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要利他。2,不要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去看待事物。3,要做一个长期主义。4,四要重视写下来的力量。5,去更好的环境和和优秀的人多交流,加速自己的成长。6,继续读好书,反复的读好书。
那我能做些什么呢?
关于价值在,转变自己的视角,从我想要到转变成我能给,再向别人索求的时候要想一想,我能给别人什么?关于用二元对立的,提醒自己事物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的,自己的认知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不全面的随时推翻和更新自己的认知。关于长期主义,找一件高收益而长半衰期的事情做。关于书写,把自己的想法,情绪,感受通通都写下来。去找好的线下在好的环境里面向他们请教,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关于读书,要调动自己多维度去读书,做知识卡片,用八大问,让自己看书的思考更具有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