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事先准备好的都不叫智慧。什么叫智慧?在现场,面对具体的问题产生的理解力和处理的能力,这叫智慧。这几天听了两位年轻教师的课,觉得有些环节的处理,就能显示自己的教学智慧。
《大禹治水》里的“泛滥”一词,因为不是本课要识记的词语,但在课文里要能读正确,所以教师在出示这个词后,好几个孩子也记不住,虽然一遍遍重复领读强调,但总感觉收效不大。作为旁观者,我会这样处理,首先在黑板上为其注音,然后分析字形,从部首看,都与水有关,然后从课文中第一自然段找到这个词,看看哪句话解释说明了“泛滥”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此处理,我想孩子们对这个词语,就不只是认识这么简单了,他们还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再就是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孩子回答通过读课文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大禹,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欣慰,智慧啊,勇敢啊,坚持啊,做事有决心啊等等,看得出孩子们是有着积极思维的。但很明显,这与我们的设想还是不够,大禹之所以成为流传于世的伟人,关键还在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可是孩子们就是想不到这一点,最后教师自己说了出来。如果是我处理这个地方,我会这样引导:大禹离开家乡十三年,几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看一眼,他这样做都是为了谁?那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答案即会呼之而出。
大禹治水成功,人们会如何感激他?其中有个孩子回答说:“如果我是皇上,就让他当先锋。”此处,可以顺势阐明,舜就是这样做的,他把帝位传给了为民造福的禹,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只要心里有百姓有他人,就会受到尊重和重用。而不是按照备课的既定流程在最后才呈现禹的人生经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课给予自己很多的体验。加强学习,使自己的临场智慧发挥淋漓尽致,我们一直在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