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有20年语文教龄的小学校长,9岁孩子的母亲,有幸听到她做的关于阅读的演讲,她将自己作为老师和母亲的双重身份,把自己语文教学和陪孩子阅读的经验结合起来,从阅读是什么,为什么阅读,读什么、怎么读等几个方面做了分享。以下对演讲重点内容做一些摘录。
亲子阅读怎么读?
谈到亲子阅读,有的家长可能会不清楚应该怎么读。孩子应该怎么读?家长陪伴孩子应该怎么读?
首先是大声为孩子读书。被美国数十所教育院校选为教材的《朗读手册》提出:“大声为孩子读书是培养阅读者最有效的方法。”
大声为孩子朗读的好处在于:
1. 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沟通方式。有些情况下家长可能不知道应该和孩子交流写什么,这时候,为孩子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内容进行讨论,进而引发共同话题;
2. 这是对孩子倾听与注意力的培养。语文的四要素包括听说读写,小学校长听课,一般会坐在进门第一排,观察孩子们倾听的状态。现在五六年级的语文试卷有5分考察听力,播放一段内容,可能是新闻,曾经也考过天气变化,以及习总书记给青少年的讲话等,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倾听与注意力,以及对所听到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给孩子朗读时,要观察孩子有没有在专注地听,如果孩子出现不专注,家长需要反思,是不是故事选择上有问题?另外,通常孩子的注意力专注的时间不会太长,需要多训练,给孩子时间。
3. 朗读的素材可以很广泛,涉猎多方位的内容;
4. 为孩子朗读可以让孩子有完整的阅读过程,要保证完整的阅读享受,注意别让孩子有半途而废的感受;
5. 这是情感与美感的体验。在朗读引导过程中传递热情和阅读方法,把家长自己喜欢图书的感觉带给孩子;
6. 可以形成价值观的交流,思想的交流。
“给孩子朗读能够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重要的活动。”
其次是持续默读。在孩子识字量增加后可以进行持续默读。
通常,有能力的成年阅读者的阅读体验经历选择-阅读-反应三个阶段。选择即挑选书籍的过程;阅读即阅读的过程,也可能是听的过程;反应即交流阅读的心得,在这个环节家庭阅读氛围非常重要性,阅读后家长和孩子进行交流,对所阅读的内容做一个升华,贴近生活。
例如:读完回本《彩虹色的花》,讨论彩虹花的助人为乐与一般助人为乐有什么区别?她是用生命在帮助别人;讲述社会中舍己为人,舍己救人的英雄示例,让孩子了解这些身边的“彩虹色的花”。
持续默读的方法:
1. 每天读书的时间大致固定,十到十五分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保证一定时间的阅读;
2. 把读书的选择权交给孩子,家长与孩子达成共识,把选好的书坚持读完;
3. 父母陪同孩子一起读,不一定是同一本书,但是要有一起读书的氛围;
4. 不做分数统计,不用物质奖励。
有的家长反应持续默读不容易实施,失败的主要原因一般是以下几种:
1. 老师(或家长)只监督孩子,而没有一同阅读
2. 教室(或者家庭)缺乏足够的可开展活动的空间和读物,家庭的阅读环境是否足够 ?
3. 阅读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比如有的家长让孩子在吃早饭时阅读,边吃边读对身体不好,孩子的阅读感受也不好,阅读需要氛围的营造
4. 大人对于孩子的选书干预太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