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哲思月读时分写作训练营邀请函
杜甫一首白露诗,既有李白的情,又有王维的意

杜甫一首白露诗,既有李白的情,又有王维的意

作者: 博物馆学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0-09-05 17:09 被阅读0次

        不觉秋已深,白露节气近。

        今天(9月5日)早上,儿子读诗时,其中有一首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的第二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让我想到了开头那一句,也想谈谈杜甫诗中的白露。

        在杜甫存世的诗篇中,有关白露的诗,在我的记忆中有三首,第一首就是儿子早上读的,第二首是《初月》,第三首的篇名就直接叫《白露》。接下来,我就按三首诗的写作时序简单地谈点自己的感受。

        《月夜忆舍弟》,最苦的杜甫最深的情。

        乾元二年(759),是杜甫诗风大变的一年,他一改之前的阴郁内敛之气,开始呈现出一种豪气激荡之美。冯至在《杜甫传》中写道:“在杜甫的一生中,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乾元二年,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年,国家危难,朝政腐败。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杜甫,因房琯案被贬华州任“司功参军”。杜甫当时虽已48岁,但内心依然很少年。一气之下,写了一首《立秋后题》:“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杜甫辞官不干了,他一路向西,决定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去投靠旧友大云寺主持 赞公和从侄杜佐。

兵荒马乱的大背景下,朋友们的生活也不宽余。杜甫在秦州的生活也很困顿,他此时的情景正如他在《空囊》诗中写的:“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为了生计和一家老小的饱暖,杜甫也加入了当地的采药人队伍,每天天不亮就到麦积山、南郭寺、东柯谷、魏嚣宫等地方去采药,回来再晾晒药、卖药,很有点柳宗元笔下《捕蛇者说》的味道。

        转眼白露节气到了,杜甫在秦州虽说很苦,但还算安全,但两个弟弟还都在老家河南,书信也常常收不到,音讯中断,于是他就感慨地写了一首诗。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露节气,对月思乡又思亲,既有李白《静夜思》的情,又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又有高新科技相助,随时都可以与哪怕是生活的国外的亲友视频。您能体会到杜甫的这份情感吗,能被它打动吗?

关于杜甫的白露诗,今天就先分析到这里,后两首,咱们明天再聊。

本文由“听书读书共分享”原创,转载请注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甫一首白露诗,既有李白的情,又有王维的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sf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