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体介绍摘自中华书局《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中诗体共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乐府七种。
古体诗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五言古诗——也称五言古风,简称“五古”,形成于汉、魏时期。每句字数为五个,每篇句数不拘,不求对仗,但一般遵守“拈二”原则,即每句的第二个字要尽量依照粘(平对平,仄对仄)对(平对仄,仄对平)原则。五言古诗在唐代较为流行。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汉代民间歌谣。诗中多数句子是七个字,每篇句数不拘。现公认最早、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近体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源于五言古体,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是正格,入韵为变格。通常押平声韵。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源于七言古体。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包括五言古绝,也包括五言律绝。五绝起源于汉,公认收录最早的古绝是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包括七言古绝,也包括七言律绝。七绝起源于六朝,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
乐府——乐府诗是古体诗中依据其源流及与音乐的关系所划分出来的一种类别。其字数、句数和格律都没有严格的要求。乐府有五古乐府和七古乐府,多写闺怨、边塞生活和唐代日常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