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详注《随园诗话》(1227)

详注《随园诗话》(1227)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3-12-22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五·九】

今人动以“金马玉堂”称翰林。余案:宋玉《风赋》:“徜徉中庭,比上玉堂。《古乐府》:“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泛称富贵之家,非翰林也。汉武帝命文学之士,待诏金马门。“金马”二字,与文臣微有干涉。至于谷永成帝曰:“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颜师古注:“玉堂,嬖幸之舍也。《三辅黄图》曰:‘未央宫有殿阁三十二,椒房、玉堂在其中。’”是“玉堂”乃宫闱妃嫔之所,与翰林无干。宋太宗淳化中赐翰林“玉堂之署”四字,想从此遂专属翰林耶?

金马玉堂,音jīn mǎ yù táng,意思是供侍诏学士议事的地方。旧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出自汉·扬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上说人主,下谈公卿。”宋·欧阳修《会老堂致语》文:“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

宋玉(前298—前222),诗人,楚国鄢人,宋国公族后裔,生于楚国,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战国著名辞赋家,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传世作品有《九辩》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便说的是他,这些典故皆他而来。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风赋》,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创作的文学作品。这篇文章以风为题材,分为四个层次。首先写宋玉与楚襄王间关于风的一段对话,提出庶人不能享受大王之风;接着描写风的性质和动态;再描写大王之雄风的性状,指出它“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醒,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最后描写庶人之雌风的性状,指出它“驱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不利于人。作品采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的对比描写,使大王奢侈豪华的生活和庶人贫穷悲惨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现象。通篇采用铺陈笔法,刻画风的动态十分细致。

徜徉中庭,比上玉堂。此处为刊刻错误,《风赋》原文:“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帏,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将“北”字误刻为“比”。

《古乐府》,指汉乐府《相逢行》,内有句:“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汉武帝,即刘彻(前156—前87),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在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之子。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好文学,尤喜辞赋,代表作有《秋风辞》、《悼李夫人赋》等。

金马门,音jīn mǎ mén,亦省称“金门”,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处。《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唐·刘禹锡《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诗:“籍通金马门,身在铜驼陌。”宋·高似孙《纬略》卷七:“待诏金马门,汉盛选也。以汉之久,而膺此选者仅若此耳,殊不轻畀也。”汉·扬雄《解嘲》:“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

干涉,音gān shè,释义:1、指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的硬管。《朱子语类》卷七十:“如初上则各在事外,不相干涉,所以无争。”《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你自家有绢,自家做人情,莫要干涉老娘。”2、犹指关涉;关系。宋·苏轼《乞郡札子》:“臣与此两人有何干涉,而於意外巧构曲成,以积臣罪。”清·顾炎武《致颜光敏书》:“事历三载,初无干涉。”

谷永(?—前11),本名谷并,字子云,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西汉时期官员,卫司马谷吉之子。谷永才德过人,举孝廉出身,起家长安小吏。建昭年间,成为御史大夫繁延寿属吏,迁太常寺丞。汉成帝刘骜即位后,依附于大司马王凤,出任安定太守、凉州刺史,迁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给事中。元延元年,出任北地太守,上书评论王氏专政问题。元延元年,迁大司农。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坐罪免职,死在家中。《汉书·游侠传·楼护传》:“(楼护)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谷永善作公文书信(笔札),官至大司农。后用为咏善为书札之典。唐·李瀚《蒙求》诗:“谷永笔札,顾恺丹青。”

成帝,即汉成帝刘骜(前51—前7),字太孙,汉元帝刘奭与王莽姑王政君之子,西汉第十二位皇帝(前33—前7在位)。在位期间,政绩平平,足以称道的是减轻赋钱、禁奢侈和强化皇权,但其缺乏治国安邦之才,一心贪图安逸,委权于外戚,致使外戚专权,民不聊生,西汉王朝由此迅速地衰败了下去。绥和二年三月丙戌日(前7年4月15日),刘骜暴毙于未央宫,葬于延陵。

抑损,音yì sǔn,释义:1、谦逊;谦让。《晏子春秋·杂上二五》:“(御者)妻曰:‘……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宋·曾巩《与杜相公书》:“阁下以旧相之重,元老之尊,而猥自抑损,加礼于草茆之中,孤茕之际。”2、限制;减省。《汉书·谷永传》:“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毋听后宫之请谒。”《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光宅元年》:“中宫威权太重,宜稍抑损。”3、贬低;贬损。《三国志·魏志·卫臻传》:“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

椒房,音jiāo fáng,释义:1、即椒房殿。《汉书·车千秋传》:“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椒房殿为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椒房殿亦称椒室。因以椒和泥涂墙壁,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故名。椒房殿有两处所在,一在长乐宫,《文选·班固<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李善引《三辅黄图》注:“长乐宫有椒房殿。”此殿在高帝时为皇后的殿室。另一处在未央宫。《三辅黄图》卷三:“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位于前殿之北。2、泛指后妃居住的宫室。《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宦者曰:‘见本朝长安大内,六宫嫔御,殆及万人,椒房兰室,无不充牣。’”3、后妃的代称。《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宜各自慎,无为罚。”裴松之注引《魏书》:“后常敕戒表、表武等曰:‘汉氏椒房之家,少能自全者,皆由骄奢,可不慎乎!’”

玉堂,音yù táng,释义:1、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2、汉宫殿名。泛指宫殿。《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作建章宫……其南玉堂、璧门、大鸟之属。”司马贞索隐引《汉武故事》:“玉堂基与未央前殿等,去地十二丈。”《东观汉记·孝冲皇帝纪》:“永嘉元年春正月,帝崩于玉堂前殿。”3、官署名。《宋史·苏易简传》:“帝尝以轻绡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令易简牓于厅额。”4、居所。明·李东阳《镜川先生宅赏白牡丹》诗:“玉堂天上清,玉版天下白。”5经穴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部》:“玉堂在口内上腭,一名上含,其窍即顽颡也。”6、嫔妃的居所。借指宠妃。《汉书·谷永传》:“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颜师古注:“玉堂,嬖幸之舍也。”《后汉书·翟酺传》:“愿陛下亲自劳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贞之臣,诛远佞谄之党,损玉堂之盛。”7、豪贵的宅第。唐·张柬之《东飞伯劳歌》:“窈窕玉堂褰翠幙,参差绣户悬珠箔。”8、神仙的居处。《文选·左思<吴都赋>》:“玉堂对霤,石室相距。”刘逵注:“玉堂石室,仙人居也。”9、汉侍中有玉堂署,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汉书·李寻传》:“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颜师古注:“玉堂殿在未央宫。”王先谦补注引何焯曰:“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待诏于翰林院,至宋以后,翰林遂并蒙玉堂之号。”

嬖幸,音bì xìng,释义:1、受宠爱。《列女传·殷纣妲己》:“妲己者,殷纣之妃也,嬖幸于纣。”《魏书·谷浑传》:“太后嬖幸郑俨。”2、也指被宠爱狎昵的人。《后汉书·杨震传》:“方今九德未事,嬖幸充庭。”《明史·徐文溥传》:“远嬖幸而近儒臣。”

三辅黄图,古代地理书籍。作者佚名。原书一卷,后有六卷或二卷版本,可能因此掺入后世地名及杂说。记载秦汉时期三辅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间涉及周代旧迹。各项建筑,皆指出所在方位。所谓“三辅”是指汉代在都城长安附近的京畿地区所设立的三个郡级政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此书条理清晰,为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宋太宗,即赵炅(939—997),宋朝第二位皇帝(976—997在位),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至道三年(997),赵炅驾崩,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后加谥“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

淳化,宋太宗的年号,使用时间是990年—994年,共5年。

玉堂之署,指玉堂署,官署名。汉朝侍中有玉堂之署,也是待诏之处,在未央宫玉堂殿。玉堂署属少府,其长官称长,掌玉堂署诸事。《后汉书·百官志》:“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人。丙署长七人。皆四百石。”《汉书·李寻传》:“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颜师古注:“玉堂殿在未央宫。”王先谦补注引何焯曰:“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待诏于翰林院,至宋以后,翰林遂并蒙玉堂之号。”唐·李肇《翰林志》:“是时宗文武皇帝(按:即唐太宗李世民)裂海岱十二州为三道之岁,时以居翰苑皆谓凌玉清、溯紫霄,岂止于登瀛洲哉!亦曰玉署、玉堂焉。”宋·王应麟《玉海》卷一六一《宫室·堂·淳化飞白玉堂》:“二年十月赐承旨苏易简。”又,“庆元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诏学士院创玉堂殿,止以玉堂为名。”又,卷一六三《宫室·阁·飞白秘阁》:“李至上表引苏易简乞上飞白书玉堂之署为比,愿赐新额,以光秘府。”由此可知,唐、宋时称翰林院为玉堂,宋太宗赵炅于淳化二年为翰林院手书“玉堂之署”匾额。后人以玉堂代指翰林院。

相关文章

  • 详注《随园诗话》(925)

    【原书卷八·三四】康熙戊戌探花傅玉?先生,名王露,年八十余,同在湖船,自诵《陪申尚衣游西湖绝句》云:“正是金牛纪瑞...

  • 详注《随园诗话》(927)

    【原书卷八·三七】或戏村学究云:“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末句趣极。...

  • 详注《随园诗话》(926)

    【原书卷八·三六】孙补山尚书,先以中翰从傅文忠公征缅甸。《见虏氛日恶口号一首付诸同事》云:“军容荼火盛,不戢便成灾...

  • 详注《随园诗话》(923)

    【原书卷八·三一】近日诗僧甚少,余游天台,得梅谷;到净慈寺,得佛裔;游九华,得亦苇;游粤东,得澄波、怀远、寄尘。亦...

  • 详注《随园诗话》(924)

    【原书卷八·三三】吾乡任武承太史,名应烈,出守怀庆。中年乞病,买鉴湖快阁以居,乃陆放翁旧地。作诗四首,和者如云。先...

  • 详注《随园诗话》(932)

    【原书卷八·四五】黄石牧先生以翰林中允,督学闽中,因公落职。吾乡徐文穆公,荐举博学鸿词,与余同试保和殿。先生年过七...

  • 详注《随园诗话》(934)

    【原书卷八·四九】余行路见远树,疑为塔尖。高翰起司马云:“平畴见喜塍成绣,远树看疑塔露尖。”每见门神相对,似怒似笑...

  • 详注《随园诗话》(931)

    【原书卷八·四三】儿童逃学,似非佳子弟。然唐相韦端己诗云:“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文潞公幼时,畏父督课...

  • 详注《随园诗话》(933)

    【原书卷八·四七】孝感程蔚亭先生,名光钜,甲辰翰林,出为杭州粮道。有《闺词》云:“东家姊妹与西邻,听说相招去踏春。...

  • 详注《随园诗话》(928)

    【原书卷八·三八】尹文端公妾张氏,封一品夫人,与内廷恩宴。大将军某与忠勇公在上前戏尹云:“张有贵相,十指皆箕斗,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详注《随园诗话》(12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fa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