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

作者: 小哥阿民 | 来源:发表于2024-02-18 13:08 被阅读0次

《自私的基因》是出版于1976年的科普读物,距今已快50年,自出版以来就是畅销书,现在依旧如此。书中的观点正如书名,通篇所阐述的,就是基因的本质即是自私。我们知道自私是恶,按作者的理论,恶根植于每个动物和人的基因里。这很符合基督教理论中的原罪论。书中的观点是这样的:基因控制了生物的各种活动和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基因本身能更多和更快地复制,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基因就无所而不为。不同的基因之所以组合在一起,就是为了互相利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复制。这的确很符合人的天然属性,也很像我们的现实社会,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的发展史,都曾经建立在丛林法则上,按书上说,这就是生物中自私的基因在从中作祟。

《自私的基因》是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作者在第二版的序言中写到:“自私基因的理论也是达尔文的理论,只是以达尔文并未选择的方式来表述。”这是达尔文主义者推出的一种全新的逻辑推论,只是它并不将关注点放在生物的个体上,而是以基因的视角来看待自然界。因此想要了解进化论或达尔文的思想和精髓,可参考阅读这本《自私的基因》,这并不是一本厚重的书。但对于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也许未必合适,因为这是一本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著作。

理查德•道金斯是西方著名的无神论者之一,他认为信仰会使人远离理性与科学,并以大量的动物行为与遗传的基因为其理论做论证。他的理论很有说服力,他对信仰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持否定观点,对于这点我认为还是值得商榷,但知欧洲大学的萌芽是在基督教会,虽然在建立的初期是为了在罗马法中寻找与皇权相抗衡的理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都转向了科学和人文学科,而近代和当代西方的科学精英中也不乏有信仰的人。因此我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但这不意味着必须要否定信仰,我喜欢和推介此书也并非是找到了真理,借用作者的一句话:‘’要把阐述对事物的认识同提倡事物区分开来‘’。因此我在此做鹦鹉学舌般的简介只是我自己在学习和试图去理解,这篇短文若是有幸能获得别人的喜欢,将是我意外捕获的欣喜。

人和人之间最亲密的关系,无非是有着亲缘关系的家庭。因为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建立在基因的基础上。两个生物体在基因上的关系越是紧密,就越有可能表现得无私。如果父母亲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他们的孩子,那是因为他们的基因会因着他们的孩子而继续存活下去。因此他们无私的行为,只是基因在利用生存机器(作为个体的生物)来确保自己的复制体能更容易存活下去的一个策略。

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书中有很多关于动物行为的描写,但作者并不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细节上的描述。举例是为了证明人与动物的共性,对于经过了无数世代而延续至今的生物来说,自私的基因是他们能够延续下来的根本原因。世界上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过是基因的运载工具,个体的寿命都是短暂的,基因却能不断地搭载和换乘这些短暂的运载工具。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操纵着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只为达成自己的一个目的,在一代接着一代的个体陷入衰老和死亡之前将其抛弃,以致使自己世代长存。

按照生物世界的现实来看,利他性的行为将有较大的可能导致死亡,活下去的生物往往是那些自私的。虽然我们也常常发现动物界也存有利他行为,但往往是伪装起来的自私。工蜂是蜂巢的护卫者,在抵御掠夺者时会将刺蛰入进犯者体中,然而工蜂也因此会很快死去,但它却保护了蜂群的利益,它的基因也将在它的亲属中传递下去。这就是一种本能自私的利他行为。黑头鸥喜欢集群筑巢,当一只黑头鸥为它的雏鸟去寻找食物时,临近孵蛋的黑头鸥就急忙将它邻居的雏鸟一口吞下,这样它就不必费神去捉鱼了,它不但享受了一顿美味的大餐,也不会因自己的离开而使孩子失去保护,它的自私和残忍使它的基因得以遗传。我们在动物界不论观察到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行为,其基础都是自私的基因通过本能的选择做出的他们认为是最恰当的决定。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观察到的利他性,包括是牺牲的行为,大部分都是父母亲为下一代而做出的。即使在利他主义的群体中,也有少数不愿为集体付出任何牺牲的个体,假如一个自私自利的叛逆者伪装成一个利他主义的成员为自己悄悄地谋取私利,它的后代很可能更容易的生存和繁衍下来。这些后代继承了其自私的基因,在经过很多代的选择后,利他的群体将被自私个体的后代所淹没。

人类是从普通的动物中偏离出来的一个物种,相对于其它的动物来说,只能算是高级动物,因此与所有的生物一样,生命的本质就是对资源的争夺。作为处于金子塔最顶尖物种的人来说,自私的行为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虽然我们赞赏那些为我们付出无私奉献的人,我们又不愿自己去成为那样的人。在动物世界中,利他的行为有着较大的死亡风险。在人的社会里,利他的行为往往会使自己更加吃亏。一个组织或政府常常以高姿态提倡个人为集体和他人做出奉献,这些机构却是我们在利他性自我牺牲后的受益或收割者。所有的动物从低级进阶到高级的最佳途径是其自私行为,这是基因中所注定的,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自私的基本单位不是以物种的群体或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中的~基因。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其实是稳定者生存,从广义上讲,宇宙其实是为稳定的物质所占据。稳定的物质可以是一些实体,比如云和雨,银河或岩石和海洋,也可以是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人们通常用血红蛋白来说明原子趋于形成某种稳定结构的原理。远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生命体之前和要出现生命之时,必先有一种物理和化学转变的过程。这是一种从无生命转化为有生命的超级漫长的过程,这期间也许有过突发性的事件,比如从大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气候变化,到小的分子结构出现的微妙变化,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和每一个细胞的运行,都建立在一个偶然出现的机制中。我们不知道在生命出现前的地球上有什么化学物质,但它应该存有一种可流动的原始的“汤”,它大概就是30到40亿年前无生命的海洋。最初的生命可能是一组原子由于受到了太阳长期的照射而形成了某种稳定的有机物,它在海洋中堆积起来,它在不断地变化中逐渐聚合成一些大分子,然后长期存在着,只等出现某一个非常时刻,有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们将它称之为~复制因子!它并不见得是些极其复杂的大分子,但具有特殊的复制能力,往往会保持并稳定这种结构并将其遗传下去。这种看似微乎其微的偶然现象在亿万年间难得出现,它出现在无限的时光中宛如飘起的一缕尘羽。

这是"奇迹"的出现,我不知这是否就是上帝的创造。因为这样的偶然或称之为的‘’奇迹‘’其实只需一次就够,从此复制因子就成了模版,在它周围的“汤”中有各种类型的起构件作用的分子链从此互相吸引,它们吸引着具有同类性质的另一部分的分子,它们一旦结合就不分离。附在一起的构件会自动的仿照复制因子本身的序列排列起来,也一层一层的将这个堆积继续下去,于是结晶体就形成了。

第一个复制因子即DNA分子一旦趋于稳定,必会在海洋中到处扩大它的拷贝,这就影响了较小分子结构的发展,而其它较大的分子也越来越难得有机会形成,这也是我们现在难以看到有新的物种出现和进化。当然因子在复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而错误产生后还会扩散,从此在原始的“汤”中就有好几个品种的复制因子所组成的种群,从此“汤”中不再有清一色同样的复制因子,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在这些因子中,有的会多起来和长寿,它们不断地复制进化和趋于兴旺;也有的将被淘汰而永久消失。但此时的复制因子还不能称之为是有生命的个体,也不能将它称之为无生命的物质,它是生命的祖先,也是一切生命的缔造者。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竞争是物种得以进化和延续的根本,他讲的是动植物,而本书的作者则以基因和始前更久的分子来论述。由于资源有限,原始的汤中无法融入无限量的复制分子,当复制分子越来越多时,构件因消耗而缺少,不同品系的复制因子为争夺它们而大打出手,在此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任何导致更高一级的复制错误或以新的方法削弱对手的稳定性的复制错误都会被自动的延续下来和成倍增长,而那些弱小的品种因不适应竞争就被淘汰。这就像食肉动物在消灭对手的同时也摄取了食物。这也是第一批生命细胞得以生存和基因得到延续的漫长过程。它创造了万物和我们人类,如今它居于我们的体内,我们只是它们居住的躯壳,基因借助我们的身体一代一代的遗传下去,它们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逐渐地改变着自己,几百年的变化不易察觉,几十亿年转变会有何结果?时至今日,它们早已安然的居住在我们体内,这就是基因,我们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所有的动物植物,包括细菌和病毒估计有300万种,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都是基因的生存工具。所有的物种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都是来自几十亿年前的同一种复制因子~我们现在称之为DNA的分子。所有的物种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化学结构却大致相同。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构成现代基因中的DNA说成是与原始汤中的第一批复制因子一样,原始的复制因子可能是一种同DNA近似的分子,也可能已完全不同。我们现在无法推断第一批复制因子是否是有机分子,说不定它还是无机的结晶体,比如某些矿物或粘土等等。现代意义上的DNA是一种全新的掠夺力量,它是由被称为“核苷酸”的小分子所组成的长链,它是由一对核苷酸组成,它们互相交织呈螺旋状,这就是我们在基因图谱中所看到的美丽的“双螺旋”。

新加坡仿基因图谱的双螺旋桥

一个人自有了生命的细胞,DNA分子就开始了自我复制,从胎盘时只有一个单细胞开始,一分为二为两个细胞,然后再不停的成倍数分裂,直至成为一个成年的人时,全身已有了1000万亿个细胞。DNA的原图就是这样整个的被拷贝了下来。但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有性生殖也不等于简单的复制,一个个体的后代及其基因会被其后代的配偶不断地分化,但即便是再少的基因,一个DNA在理论上也能够使自己的拷贝生存一亿年。而基因作为染色体的一个片段,它只有越短才能使自己延续越足够长的时间。因此就基因的层面上来讲,利它的行为必定不利于生存,自私的行为才能使自己生存下去。为了争取生存,基因直接同它的等位基因竞争,因为在基因库中,等位基因是它们的后代在染色体上争夺位置的对手,是争夺自己生存机会的敌人,这就是基因成为自私的一个根本原因之所在,而其余的基因只是它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完全等同于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万物的发展规律。

在自然界中,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在没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下,没有一个生命体会为了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去制约自己。在森林中,所有的树木都拼命的向上生长,个子越高的就能接受到更多的阳光,个子太矮小的就会在阴影中死亡。食草的动物为了争夺配偶打来打去,食肉动物为了食物争个你死我活。整个世界运行的基本逻辑就是竞争,而我们人类作为万物中最有智慧的生物,也无非是将竞争包装成一个个华丽的外壳,但自然的规律从不曾改变。那些生活富裕的人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那是他们有了为自己开采另一种资源的能力,那是他们获得了在精神领域竞争的资格。而作失去了资源分配和只能生活在底层的群体,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要为温饱而挣扎,假如别人吃饱饭的代价需要他来饿肚子,那么你怎么能要求他有高尚的觉悟去体谅别人。但凡你了解了那些生活在战乱或贫困的年代的人后你就会发现,那些越是生活在底层的人,其竞争就越是原始和激烈,也越是野蛮和直接,有时候为了只是一点点物质上的利益,就可以撕破一切道德底线。这时候你无法去怪罪那样的一个个个体,因为这本身就是所有生命所共有的痼疾。因为一切的恶都已在基因里形成,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人去为他人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就基因而言,人的生命不过是它们的运载工具。

相关文章

  • 《自私的基因》——给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

    《自私的基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生物的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都是源于基因的自私性。 因为基因自私所以生物表现...

  • 这个社会有多恶?

    《自私的基因》中说一个成功遗传下来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自私...

  • 每天阅读:《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是本书作者论证的主题,说出了生物体基因的本质,“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无情的自私性。” 因为基因...

  • 自私基因

    自私基因源于利己,在求生和自由的渴望中,没人愿承担责任,总会选择逃避和懦弱或不堪!人性从此因为背叛而备受谴责!也没...

  • 自私的基因

    4月10日 |《自私的基因》 道德的沦丧,人性的缺失,基因主宰下自私的人类,如何寻找到通往幸福的桥梁。 适听人群 ...

  • 自私的基因

    一切都好像过去了 看起来风平浪静 他的父母也觉得这实在是万幸 幸亏孩子打掉了 不然他们儿子的学业,前程 就要毁于一...

  • 自私的基因

    #### 181004 我们大家都应该大概了解什么是基因,少数人知道基因决定了生物的长相、身高,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

  • 自私的基因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这个社会被称为看脸的社会。为什么我们在择偶的时候这么看重对方的颜值?这些人也被成为“外貌协...

  • 自私的基因

    一个手里提的东西的人,向你迎面走来。你是不是会下意识的去注意他手里面提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是去看她长得是否漂亮...

  • 《自私的基因》

    我真的一看这本书就糊里糊涂的,脑子晕晕的,很难理解书中所讲的知识和概念,虽然勉强知道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是基因通过一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私的基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fm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