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散文原创文字集
中国文化笔记(2-4)-老子论“水”

中国文化笔记(2-4)-老子论“水”

作者: 美丽心情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16:49 被阅读10次
泉州老子像

“水”是上善若水的水。

上善若水的出处源于两位圣人的相遇。春秋末期,老子与孔子的相遇,是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邂逅。两人曾有这样的一番对话:

老子面对浩瀚的黄河之水,对孔子说道:“你为何不学习水之德呢?”

孔子问:“水有何德?”

老子答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孔子恍然大悟:“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故此《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即最高的善就像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老子认为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

心善渊:空虚静默,虚怀若谷;

与善仁: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

言善信: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次爻流;

政善治:洗涤群秽,平准高下;

事善能: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

动善时:冬凝春伴,涸溢不失节。

在老子看来水德最近于道。水避高趋下,化身形于大地,不是为了躲避,而是为了滋养万物,且不与万物争高下,甘愿处在众人所恶的低处,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所以他说“上善若水”,这就是老子的“水”哲学。

这样的水哲学又着实让现代人费思量。我们熟稔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整个世界都在求高、比高、争高,人人都在求胜、求成、争上游,一个人不往高处走,岂不是不争气、不奋斗、不成功,如此又怎能安处低位?

面对这样奋发昂扬的世界,如何理解老子反其道而行之的哲学思维,我辈尚须静思深悟。

待续......

孔子问礼

相关文章

  • 中国文化笔记(2-4)-老子论“水”

    “水”是上善若水的水。 上善若水的出处源于两位圣人的相遇。春秋末期,老子与孔子的相遇,是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邂逅。两...

  • 中国文化笔记(2-1)-老子论“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相...

  • 中国文化笔记(2-2)-老子论“无”

    我们熟知的一个词“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一个著名论断,体现了老子关于“无”的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

  • 中国文化笔记(2-3)-老子论“反”

    “反”是物极必反的反,包含着相反相成的哲学思辨,体现了老子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里说:大成若缺,大直若曲...

  • 哲学理论在古代先贤眼中

    题记:感冒了,看闲书,记笔记,做资料!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 老子传承伏羲-黄帝-文王的思想,完成了道本体论的...

  • 生活艺术:上善若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就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 比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常形,...

  • 《老子天道论》原文连载316 ̄肖起国

    道为立国之本------------------- 316--《老子天道论》原文连载 原创: 肖起国 老子天道论 ...

  • 孔子:一个君子的文化苦旅

    孔子问道老子 在老子之后,孔子站出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老子在路上,孔子也在路上。 说起来很...

  • 论“老子”

    文:小娃子 图:网络 老子是谁? 稍有文化的人可能会想到道家鼻祖——老子李耳。略有研究者,可能还会说上两句老子语录...

  • 2020-04-27

    《道德经》笔记一 1,道可道,非常道。 魏晋玄学家从老子思想中生发出来:言,尽义论;言,不尽义论。唐代包容,儒释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笔记(2-4)-老子论“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iw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