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它不同于普通的退火处理在于: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有的客户需要对钢板的硬度做一定的处理,便于以后的加工处理,就需要球化退火,主要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以获得类似粒状珠光体的球化组织(因不—定是共析成分,故称为球化组织),从而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淬火做组织准备。球化组织不仅比片状组织有更好的塑性和韧性,而且硬度稍低。在切削加工具有球化组织的工件时,刀具可以避免切割硬而脆的渗碳体,而在软的铁素体中通过,因而延长了刀具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钢的切削加工性
球化退火(Spheroidizing annealing):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渗碳体Fe3C)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略低于Ac1的温度,并停留一段时间,使组织转变完成,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这些钢经轧制、铸造后空冷,所得安排是片层状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安排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且在今后淬火过程中也简单变形和开裂。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安排,其间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和片状珠光体比较,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并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别的对于一些需求改进冷塑性变形(如冲压、冷镦等)的亚共析钢有时也可采用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Ac1+(20~40)℃或Acm-(20~30)℃,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直接缓慢冷却。在球化退火时奥氏化是“不完全”的,只是片状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及少数过剩碳化物溶解。因而,它不可能消除网状碳化物,如过共析钢有网状碳化物存在,则在球化退火前须先进行正火,将其消除,才干保证球化退火正常进行
球化退火工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两种工艺是一般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一般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适当时刻,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等温球化退火是与一般球化退火工艺同样的加热保温后,随炉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进行等温,等温时刻为其加热保温时刻的1.5倍。等温后随炉冷至500℃左右出炉空冷。和一般球化退火比较,等温球化退火不仅可缩短周期,并且可使球化安排均匀,并能严格地操控退火后的硬度。
球化退火主要用于过共析的碳钢及合金工具钢(如制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钢种)。其主要意图在于降低硬度,改进切削加工性,并为今后淬火作好预备。 这种工艺有利于塑性加工和切削加工,还能进步机械韧性。尤其对于轴承钢、工具钢等钢种而言,如在淬火前施行球化退火,即可取得下列作用:
轴承钢:淬火作用均一;减少淬火变形;进步淬火硬度;改进工件切削功能;进步耐磨性和抗点蚀性等轴承的功能。
工具钢:淬火作用均一;抑制淬裂、淬弯等现象;进步耐磨性、刀刃锋利程度及使用寿命。
根据钢种和退火意图,球化退火可分以下几种:
(1)一般球化退火,即将钢加热到730~740℃保温足够时刻,然后以小于20℃/h的速度缓冷到650℃出炉。这种退火工艺适用于共析成分邻近的碳素工具钢。
(2)周期球化退火,也叫循环退火。它是在A点邻近的温度重复进行加热和冷却,一般进行3~4个周期,使片状珠光体在几回溶解一析出的重复过程中,碳化物得以球化。该工艺生产周期较长,操作不方便,难以操控,适用于片状珠光体比较严重的钢。
(3)等温球化退火。一般加热到800±10℃,保温后快冷到700±10℃(A1邻近)再进行较长时刻保温,之后,以30~50℃/h的速度冷却到600℃出炉。一般轴承钢多采用此工艺。
(4)变形-球化退火。将塑性变形与球化退火工艺结合在一起,因为塑性变形的作用,钢内位错密度和畸变能添加,促进片状碳化物在退火时加速溶断和球化,从而加快球化速度,缩短球化退火时刻。
根据变形制度的不同,又可分为:
(1)将钢材加热到Acm和Ac1,之间的温度进行塑性变形,然后冷却到稍低于Ac1,温度进行球化退火;
(2)钢材在高温终轧后快冷到一定温度后直接进行等温处理的球化退火;
(3)钢材冷变形后加热到稍低于Ac1,温度而进行的球化退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