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摘抄~16

道德经摘抄~16

作者: 定能梦想成真 | 来源:发表于2021-05-26 22:32 被阅读0次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致虚极,守静笃[1]。

万物并作[2],吾以观复[3]。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4]。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5]。

复命曰常[6]。

知常曰明[7]。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8],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9],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注释

[1]笃(dǔ):纯粹。

[2]作:生长,指生命的生长。

[3]复:循环往复。

[4]根:根源,初始本真的状态。

[5]复命:复归本真,天命。

[6]常:即常态,守常不变,指万物生长的永恒规律。

[7]明:了解,明了。

[8]容:宽容、包容。

[9]天:指大自然。

译文

心灵达到空明虚无的境界,就会拥有清静自守的状态。

在万物蓬勃生长时,我以虚静之心观察万物生死循环的规律。

天下万物,都要返回到它最本初的状态。

这种回归叫作“静”,“静”即是复归本真状态。

回归本真是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能够认识明了这种自然规律,就叫作“明”。

如果不明白这种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灾祸。

如果明白这种规律,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大公无私,

能够大公无私,就可为王,王自然会遵循自然法则,

遵循自然规律,则必然符合天道,符合天道就能长久,

终身没有危险。

解读心得

1.本章中,老子说明只有致虚守静,才能体认到“道”。只有内心空明虚静,才能在静中回归本真状态,在本真中产生高超智慧,进而体认万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动。

2.天下众生,各有所属,这是天命所在,也是自然之道,是天道所在。而且,万物的发展历程,无论如何变化多端,最终都要返回到其本真状态,即天命所归之处。

这是变中的常,主宰万物的永恒之规律,或者说宿命。人只有在变化万千的世象中,明白万物回归本真的道理,善于体察万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循规而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一个在静中能回归本真的人,自然能体认大道,从而洞察万物,通达烛明,做到包容一切,博爱众生,大公无私,超凡入圣。

4.一个人无论是想获得智慧,还是想活得自在,都需要涤荡内心,回归虚静无为的本真状态,否则,只能是受尽心劳,心累不止。宁静方能致远。

5.顺道而行,则能成功;背道而行,事不能成,而且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章

  •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15、16章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15、16章 文:Recycler 33/233.3708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

  • 道德经摘抄~16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致虚极,守静笃[1]。 万物并作[2],吾以观复[3]。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4]...

  • 【日更】《道德经》摘抄16

    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

  •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37章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37章 ~~~~~~~~~~~~~~~~ 听人劝吃饱饭 ~~~~~~~~~~~~~~~~ “道...

  • 2018年6月12日小楷

    《道德经》第16-17章

  • 摘抄(16)

    1 陶斯感到自己的头部传来一阵剧烈的疼痛,那简直像是一架巨大的旋螺桨,在她的脑海里腾云直上。但她还是控制不住地想...

  • 摘抄16

    一、好的生活就是不瞎想,做得多,要得少,常微笑,懂知足。 二、在一切变好之前,我们总要经历一些不开心的日子,这段日...

  • 摘抄(16)

    2.在老年的霉菌里,所有的人行路都是上坡路,缓缓慢慢,通向一个出口。天色已晚,光允许最暗的影子从中生出。 3.就让...

  • 摘抄16

    我又上了床。 但睡意全无,我被抛掷到了具有浮力,却很不平静的海面上,烦恼的波涛在喜悦的巨浪下翻滚,如此一直到了天明...

  • 摘抄(16)

    1、最伤人的往往不是你的拒绝,而是你拒绝后试图做的多余的解释,因为它是那样无力,那样空洞。 2、 只有你优秀了,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摘抄~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vl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