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期权对冲策略,李总号称六年的基金管理绩效每年为正,表现稳健,但是对于需求的解释,除了第一次的概述文档外,剩下的细节从来都只是停留在口头表达上。更甚的是,每次口头表达的,都跟上一次有差别。我真不知该执行哪一个需求!就那昨天最后关头的一个补充说明来说,我不主动唠叨咨询,他不会告知。
按说,一个打磨六年的投资策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而很遗憾,李总有。我不知是他对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真不了解,还是他想有所保留。李总说好的办公室就近方便,每天过来,也基本是一周只露一次脸。以前的有呼必应也渐渐生锈了。按说,张总这边的进度虽然不快,但总算是跟着销售惯有的慢一拍在后面跟着,李总不至于因此而心存不满。毕竟,整体的进展,是团队的事,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在销售受阻的时候,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不正是搞研发的大好机会吗?或者也可能是,作为基金经理,他不仅管着一个量化自动交易产品,还管着一个他亲自手动操盘的产品,加上这边的创业,多线作战的他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不管了,实习生已经在岗位上辅助,我能够自己挖掘的需求,就自己动锄头,挖一个坑,就让实习生帮忙一起种上种子。我作为一个技术木头,花花精力,在李总模棱两可、错错落落的需求段子中,再结合一些三方平台的参考、研报,做一些逻辑清晰的归纳总结吧!加上一个实习生小伙,在系统开发的基础上,把投研的活也一并揽下。这几天的配合与评估,我觉得小伙子能提供的助力似乎后来居上,居于李总的上了。我希望这不是最终结论。
本来,量化实现这个活,就要求开发者对基金经理的策略逻辑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否则,就复现不了策略的精髓。那么,既然是精髓,就不那么容易获得,就得自己动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