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十来天的时间基础心理学的课件就写完了,这是系统化的初级部分,对我而言是里程碑式的成长。从初入心理圈一头雾水,学习了很多流派依然不得其法,又有很多的情绪张力需要表达,于是开启自传体写作,这个过程中打开了心理内部的巨大世界。自传体写了几十万,读书笔记写了几十万,自我觉察写了几十万,到目前为止文字积累已经超过300万字了。量变到质变,在这个基础上书写心理变化的历程。愿力>业力>能力,再好的愿景也需要放在结构和载体中,这就是业力,所谓创业的过程也是如此。相对来说,能力是最不重要的,能力可以根据结构的需要随时随地的学习。既然是创业,既然是创造一个结构,就需要有产品,我写的这些课件就是我的产品。写完产品,不断直播讲课,熟能生巧,形成肌肉记忆,把自己变成一个流动的播种机,播种到那些需要心灵解脱的群体当中去。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孤独的自由。我体验到,人不需要那么多朋友,甚至不需要朋友。所有自主的部分凝结为观察,所有不自主的部分转化为观察的对象,你就观察这些生活的变化就行,允许一切的发生,把自己从一个在地者变成一个观察者,视角是非常不同的。更准确的说,是在地者与观察者的视角不断轮换,需要体验时成为在地者,需要观察时成为观察者。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同构共振;这个世界是有不同的观点组成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观点,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个群是怎么分的,就是根据观点分的。
就像一个企业说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其核心是一种观点,我们为什么存在是一种观点;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子的企业是一种观点;我们如何实现使命和愿景是一种观点,你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择手段,还是保留一些基本的底线规则,是一种价值观。
这些观点把人和人区分开来,把企业和企业区分开来,把组织和组织区分开来。这是现实社会的法则,社会是以规训和价值交换为规则的。规训,就是你要遵守法律,遵守红绿灯的通行规则,你不能为所欲为;价值交换是一个物化过程,所有的思想、创新、想法都需要标出精确的价码拿到市场去交易,能成交就意味着你的标价是合理的。当然这仅限于充分的市场竞争,很多时候市场是充满垄断的。
但比价值更高级的是去价值化,是去结构化,爱是无价的。但这个爱是无价的,它不是市场行为,是一种纯体验,是一种纯结构层面的相互欣赏。从这个意义出发,这个纯结构层面的碰撞,我理解为一种超越需求,他已经不是在价值交换,而是在共创,享受共振本身,不需要为了得到什么而去做事情。
这是当下体会到的,是为纪念。享受孤独,享受纯结构,享受同构共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