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被现实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白居易总算是懂得如何为自己考虑,怎样能“既要又要”了,可惜他的粉丝苏轼,一辈子都没能做到”
01
—
2024年11月22日,周五,甲辰龙年,农历十月廿二
44岁,是日,在开封,供状。轼。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月廿二。
46岁,是日,在黄冈,访王齐愈于江南车湖,得陈慥书报,种谔胜复,作诗祝捷。轼。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十月廿二,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52岁,是日,在开封,复奏《参定叶祖洽廷试策状》。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十月廿二,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9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撰《事不能两立》。轼。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廿二,时任宁远节度副使。
02
—
事不能两立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廿二,作于今广东惠州
乐天作庐山草堂,盖亦烧丹也。欲成而炉鼎败。明日,忠州刺史除书到。乃知世间、出世间事不两立也。仆有此志久矣,而终无成者,亦以世间事未败故也。今日真败矣。《书》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也。”信而有徵。绍圣元年十月二十二日。
03
—
解释今天
苏轼这篇小作文,中心思想是说:世间事务与出世修行是无法兼得的。
文章用白居易(乐天)举例,说他当年在庐山修建草堂,实际目的是为了修道炼丹。然而,炼丹失败,炉鼎毁坏。就在同一天,白居易接到朝廷任命为忠州刺史的诏书。因此白居易明白了一个道理:世间事务与出世修行是无法兼得的。
接下来,苏轼联系实际,说自己早就有出世修行的志向,比如早日退休,回家著述,远离朝廷等等,但始终未能成就这一志向,还是不够洒脱,人生很“失败”啊。
当然,他说的这个“败”,倒不是简单的“失败”,这里有一种焉知非福、左右逢源的自我调适在,意思是说我如今仕途失意,或许刚好可以实现那个“出世”的梦想。
苏轼的可怜或可爱,在于他连发牢骚都自带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范儿。他没有那种“奉旨填词”的阴阳怪气,搬出《尚书》说:当一个人明确了他的目标,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这么着,咱不是想出世吗,兜转半生,幸得老天成全。
他真是可以做到不内耗——接受今天的“失败”,或许就是迈向明天“成功”的开始。
但是,我还是觉得他用白居易举例不妥。
白居易有一大发明,就是创造了“中隐”的概念。
以下是专利内容:
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对于“隐”这件事创造了一个新的段位:隐于野有点low,没钱饿肚子,不可取;隐于朝的虽然有钱有权,但是一来环境太吵,二来毕竟还有KPI和PUA,执行难度有点大。只有“中隐”,职位也有,工资照拿,还没啥事,居住环境不错,周围朋友合适,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心灵自由,才是“隐”的最高境界。
白居易写这首诗是在公元829年,将近60岁,他主动选择担任“太子宾客分司”,人住到东都洛阳(政治中心,以及太子,都在长安),买了套宽敞的二手房,专事著述。
这一年,距离前面苏轼说他在庐山建草堂,随后被召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已经过去了11年,被现实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白居易总算是懂得如何为自己考虑,怎样能“既要又要”了,可惜他的粉丝苏轼,一辈子都没能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