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自己安居生活——即室内软装环境——的梦想,往往来自于某个记忆,是从出生到30多岁买房、装修,将打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从想象到付诸实践这个历程中,慢慢产生、发展并最终成型的。这个梦想的来源,或者是自己曾经住过的酒店,或者是自己曾经光顾过的咖啡馆,而又或者是来自于自己看过的某些影视作品中。
说到对于生活方式的梦想,在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人类有关生活方式梦想的起源。正如佛家所说的“境由心造”,你打造居住环境的梦想,都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追寻。梦并不神奇,这里面的确有着非常确凿的科学依据——心理学的依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关于对于梦想的论述,比如伟大的哲学家弗洛伊德,就曾对此致力于毕生的研究,并提出了详尽而深邃的见解,那就是他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经典《梦的解析》。
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使用生活中丰富而鲜活的例子、启发性的引导来梳理出梦境中潜藏的象征与逻辑,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梦产生的缘由,“梦是欲望的满足,人们有所希望,不能在现实中实现,故而寄托于梦境。”梦的题材及来源,“重要的事实经历和精神经历。”关于梦的工作过程,很类似于《小飞侠·幻梦启航》中所描述的——“凝缩;移置;组装”。
(《小飞侠·幻梦启航》)
比如弗氏举例说,某个女人自小丧失父母,由其姐姐抚养长大,后来她爱上了姐姐的一个教授朋友,但因姐姐的反对不能与之携手。在姐姐的儿子小奥托死时,她经历了葬礼的过程。之后不久,即离开姐姐独立生活。但她心中牵挂那位教授,因姐姐的反对没有与他再接近过。于是她有一次梦到小奥托的弟弟卡尔死在她的面前,那种情景就和小奥托死时一样。
弗洛伊德在解析此梦时说:奥托丧礼那天此女人又见到了那位教授,如果现在卡尔死去,此女会回到姐姐身边,教授也会去姐姐处奔丧,就可以看到教授了。女人所希望的并非的卡尔的死去,是重见教授。梦的情节一般是对过去特别是重要的、令人感触很深的事实经历的改造,不是凭空臆想的。故而女人梦中情节选取了侄子丧礼这一事件,达成与教授的重见。
(《灰姑娘》)
但在分析梦的时候,弗洛伊德认为:以理性意识为中心的精神生活图画是自欺欺人,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来自于鲜为人知的潜意识领域。这和《灰姑娘》中不停照镜子的心理过程非常类似,主要是潜意识的作用。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而潜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潜意识的缠绕。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
而深受弗洛伊德影响,最后又与弗氏分道扬镳的另一位哲学家、心理学家,就是瑞士的卡尔·荣格。1921年他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探讨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此书出版后荣格在心理学界的声名大振。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具有层次性,其中第二层包括了—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这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但荣格又进一步提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它们由最初的印记,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这个理论,好莱坞影片《爱德华大夫》对此做出了惊心动魄描述和透彻精确的解释。
(《爱德华大夫》)
同时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来自先在的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在关于梦的解析方面,荣格认为,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
也就是说,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它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这其间的玄妙之处,就像《盗梦空间》中的多姆·柯布一样,通过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中获得机密,并通过重塑他人的梦境,来达到精神的平衡和均势。
(《盗梦空间》)
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外,非常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的个别分析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
而实际上,每个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梦想,又并非实际的“梦”,而是大多来自对于童年时的记忆反刍。比如一个从小居住在一家八口挤在一间屋子里,就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那样的,所以每个人都必然对于将来自己拥有一套《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的大房子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
(《了不起的盖茨比》)
而如果一个在内陆地区生活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听《海的女儿》之类童话,稍长又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之类与大海有关的著作,对蓝色海洋的渴望已经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那么,他长大后只要有机会,就希望能够在海边有一套观景房;如果条件不允许,那顶不济,也要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海”味实足,以满足自己的儿时梦想。
(根据詹姆斯·马修·巴利小说改编的电影《小飞侠·幻梦启航》)
而在艺术领域,也有很好的例证。
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1860年出生于一个苏格兰的织布工人家庭。6岁时,他13岁的哥哥在一次溜冰意外中不幸丧生,这件事深深震撼了年幼的巴利。巴利为了给极度悲伤的母亲带来些许安慰,他竟然希望能够取代死去的哥哥,于是模仿哥哥的姿势习惯,甚至穿上哥哥最常穿的衣服。小巴利曾宣布,当自己长到13岁时,将停止成长。
在这种“梦想”的驱使下,詹姆斯·巴利一直渴望一个充满童趣和奇思怪想的世界。他为孩子们创作了《小飞侠》等许多童话故事和童话剧。
(黑泽明《梦》)
以电影来描述梦的心理学暗示的,还有1990年由本多猪四郎、黑泽明执导的日本电影《梦》,这是一部十分特殊的短篇集。由八段梦境所组成。黑泽明在本片中用他一贯的视听风格和哲学思考,通过八段寓意深远的梦境,展现了他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对人类种种心理的谴责,既有老者的谆谆教诲,也有青年人尖锐的批判。八段梦境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构成为黑泽明晚期对世界的整体思考。
说到软装设计上,人的梦想对于环境设计选择的影响尤为重要,每一个细小的人格特点,都是一个角度,随着时间的延伸和外在环境的要求,它们会无限扩大,形成某些特定的喜好,以满足自我的期望,从而依照自己的喜好去打造理想中的家居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