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文解字,不能叫说字解文,为什么呢?因为“文”是不能解的独体字,“文”衍生的“子”叫做“字”,是可以分解的合体字。量化来讲,我们中国人的第一部字典,也是全人类的第一部字典——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共收录了9353个汉字,其中540个部首,就是要说的“文”,这些部首孳生的部属,就是可以解的“字”。
给大家举个例子,教育的“教”字,在《说文解字》中是一个独立的部首,有趣的是,“教”这个部首下辖的唯一部属,竟然是“学习”的“学”字。也就是说,“学”字,就是“教”字的“独生子”。“教”文“学”字,“教”正好是“文”,“学”正好是“字”。
更有趣的是学习的“习”,“习”在《说文解字》中也是一个独立的部首,和“教”一样,“习”字作为部首,也只有唯一的一个部属。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习”字的唯一部属竟然是“翫”,今天简化字统一为“玩”字。我觉得这个发现非常好玩,学习的“习”衍生的唯一一个字,竟然是貌似与学习无关的“玩”字。 “习”文“翫”字,“习”正好是“文”,“翫”正好是“字”。古人如此认知学习与玩乐的关系,真是让我们对古圣先贤的智慧钦佩不已。
后来,“文”和“字”经常连用为“文字”,变成了一个词,就不再区分了。但是我们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尤其在学习造字方法的时候,还是要明白这种区别的。其实,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发现,要想学好汉字,必须先学习造字法。
经典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法。从三千年前的周朝开始,古圣先贤在孩子一入学的时候就教文字的构造原理。到了汉代,经过许慎《说文解字》的系统整理,按照依类象形、形声相益的造字思路,学生只要先掌握约500个独体字,就可以进而掌握数千个合体字。而且根据汉字的构造原理,就算不知道衍生的合体字的读音,也可以通过构成的字根揣摩其形声会意,多数情况下不妨碍理解文意。
因此,我们发心传承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让“小学”回归小学,让“六书”再次启蒙。让我们一起努力发现和发扬《说文解字》的智慧,让大语文以“教”文“学”字为基础,让国人通过“习”文“翫”字参与文化复兴。
为此,我们开发了一套《说文解字》的课程,欢迎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参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