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t176
很多人开始接受人与人交往的底线规则:我的自由止于他人的自由。
但是,这句话做起来,可没说起来那么轻易。边界通常没那么清晰,更重要的是有些隐形侵犯,很多人觉察不到。
不过,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人际显隐性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就可以任性而为,就是自身行为的边界?
实际上,自身行为的边界和人际自由的边界隔了一个显隐性自侵害的距离。
这在个性化崛起的时代,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这样一个时代,焦虑纠结抑郁的人很多。有人说抑郁是矫情,也有很多人也在给抑郁症开脱,比如说抑郁是生理问题,而不是纯心理问题。
其实,纯生理,心理和生理,纯心理的都有可能。纯生理的反倒不难治。心理主导的抑郁,由于心理和生理的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才麻烦。
无论生理和心理,最重要的还是心理走上两性循环,不死磕。
这里就要识别隐形自我侵害了。包括生理和心理的自残。
自残是一种能量无法朝外界释放,转而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和意识。
比如,一个人在现实中由于能力未开发或外力阻碍压抑,经常有挫败感,找不到热情,就会转而自弃。比如一位女性因为老公对她不好,一直想逃避,却有没有勇气和能力独立,于是就变相逃避,事事消极对待,结果最终更多伤害的是自己。
显性自残往往是压力到了极端。实际上普遍存在的是隐形自残,尤其是精神自残。
精神自残很隐蔽,更顽固。
因为人活在精神世界里。一但精神走偏了,放大一些东西(无论善和恶超界都有问题),神都拉不回来(信神神就在,不信神就灰飞烟灭),所以必须有规则与界限。
任何人,都要经常问自己:我有没有隐形自我侵害。
判断的标准是积极,合作,挑战,热情,付出,还是消极,孤僻,逃避,冷漠,索求……
真正的个人内心自由边界,不是自爱和自在,而要设在不【隐形】自欺自害。
自害的反面不是自爱,是更大的反自害(包括显/隐形自欺自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