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42
终于完成第八次作业,最终结茧7000余字。
完成作业的过程,不断反思作为教师和家长在帮助儿童克服自卑,迎向超越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不得不处理儿童的许多错误行为,往往让人焦头烂额、束手无策。而根据阿德勒的整体人格论,儿童的错误行为,在其人格上是“合理且正确”的,因为“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
实际上,儿童的很多错误行为,归根究底,是儿童自我设定的一种追求自我优越的方式,只不过它不符合社会情感,因而是错误的。因此阿德勒提醒我们,应当“在全面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探讨这种犯错误的情况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脱离整个旋律的背景来理解某一单个音符的含义”。
那么,教师(实际也包括家长)怎样才能做到,把儿童追求优越感的行为转向富有成就且有益的方向上呢?阿德勒的答案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即“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并引向符合社会利益的高尚行为。
教师的教育阵地,发生在教室中,课堂上。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在一个群体中受到教育影响并成长。因此,在群体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不仅是一种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引导的必要。如果能在深刻了解儿童的整体人格上,将儿童转向符合社会情感的方向,错误行为也许就能自行消失,被正确的行为取代。
除了此前提及的小杰之外,在我所任教的好班中,小晨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晨个性鲜明,活泼好动,尤其喜欢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多血质男孩。在班上,英语口语、pop音乐和breaking街舞是他的名片。但他同时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上课的专注力有限、经常走神,讲话,听讲效率低下的他,成绩也忽上忽下。我提醒和谈话数次,也未见成效。
开学一周,教学进入正轨,我开始物色班级课前领读员,我的要求是英语发音标准,声音洪亮,乐于为同学服务,又由于班级人数庞大,需要巡视督促,因此我设定了两位。这时小晨走进了我的视野。何不让他试试?没想到这一试,试出了些效果。小晨自从做了课前朗读的巡视员以后,一面用洪亮而标准的语音带读,一面走动巡视大家及时准备和朗读的情况,这与以往他心不在焉、神游太虚的样子可是大相径庭!
也许正是出于对他的英语能力和班级贡献的认可,在期末统计的每周微演讲的所有同学投票中,他获得了票数前三的高人气!
实际上,小晨的转变并不特别,但是他的成长轨迹,的确体现了社会情感对于儿童成长的有益作用。对于小晨这样渴求自我表现的孩子而言,必然也蕴含着对优越的强烈追求的心理动机。之所以曾经存在着走神等情况,实际上也包含着自卑和困难(小晨曾私下认真地问我:“Miss Fang,我是不是真的很差?”)通过服务班级,小晨获得了展现自己,服务他人的平台,从而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超越——他感受到了群体对他的需要和认可,自然也就对自己拥有了更深的认同。
这也许就是阿德勒所言的,“把孩子从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引入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