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文化苦旅有感

作者: 半浮生_l | 来源:发表于2020-03-05 23:34 被阅读0次

文化苦旅

信客  都江堰  敦煌

《信客》

以一人之渺小,尽力贴近这大地一隅。

信客,就像他的名字,明明是承载着两地的悲欢的人物,却终究还是“客”。

“一边是没有家的男人,一边是没有男人的家”,他习惯地感慨着。走过的蜿蜒山路,心头的担子,一路的风景,融成了这个行者的独特气质,苍凉中带着坚毅,如荒漠里的一匹忧郁的孤狼,一步步迈着踉跄的步伐,从白天走到黑夜,从黑夜走像黎明。

他将生命凝在一封封“信”里,每一封信都不平凡,或是来自上海丈夫对家里的挂念,或是乡下那些俊俏少妇的期盼,又或是,某些极力隐藏的不堪。信客,是那个时代传信的工具,也是有灵魂有感情的人,更何况是看了那么多家庭的琐事,承接了那么多人的期盼。(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两代信客的故事,再到某一历史的拐点,终归落寞,而那些信客,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厚重的一笔。他是新旧时代的桥梁。

《都江堰》

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实践科学家。

一川东到海。或是携着高山的寒气,利剑一般的水流俯冲下来,却又在不远处归于平静。这是都江堰的力量,也是人类工程上的奇迹。

它是另一座万里长城,延伸在四川,在天府之国,延伸在中国农民的生命里,养育万千小农家庭,延伸至近代抗日革命,提供了稳定的后方,也延伸在了中国的文化血脉里。

他是在文邹邹的选官制度里隐藏着的实在人,他用老农的朴实缔造着人类精神,他大智若愚,使人不得不感慨,若是人类文明一直这么恰当地,脚踏实地地发展,如今又会是什么样。

而更重要的是他顺应了水的本性,也是顺应了自然的本性。拜水都江堰,闻道青城山。他是人与自然合作的桥梁。

《敦煌》

大漠中也有文化的残影,只不过太多被黄沙掩埋,被大多数人忽视。甘肃的敦煌壁画,对于如今的我们并不陌生,可谁又知它经历了怎样的令人痛心的破坏。

三个男人,两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一个道士,一个学者,一个买办,出于无知,出于觊觎,用四十大洋,完成了一场文化偷渡,留下一个民族在大漠中苟延残喘,以一己之力刻下了民族的伤痕。

敦煌壁画,原充斥着佛教思想,因他是个道士,令人将壁画悉数抹去,以白粉糊墙,再绘上道家壁画,于是精美的壁画付之一旦。偶然中他发现了藏经洞,鉴真东渡的真迹便藏于此地,而发现之时,也是列强与清政府在北京进行不平等谈判之时,怎会这么巧?他们嗅到了真迹的味道,这也是用来打开中国西北的一道口子,伤口里满是侵略的无耻与偷盗的不堪。

而王道士,纵然再平凡,也是桥梁式的人物,种种传奇,终究是被蒙在了沙漠里,埋在历史的烟尘中。

一场文化苦旅,看遍大山大河,终发现,原来自己的血脉与生命基因,都在这茫茫山河中。

相关文章

  • 读《文化苦旅》有感

    原创/苹儿(茵草芳菲) 不久前,老同学中贞健从外地给我邮来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发表的...

  • 读《文化苦旅》有感

    有一本书曾遭人批判,命运多舛却又被中国许多读者喜爱;有一本书,三代同读,却不失时代感;这就是《文化苦旅》。 这本书...

  • 读《文化苦旅》有感

    身在苦中书,潺潺流水情。 足陷方寸地,文旅意悽悽。 不觉油纸暖,闲话道沧凉。

  •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化苦旅》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人人都渴望着“诗与远方”,那么作者眼中的“旅”怎么就变成“苦”的了呢?苦的倒也罢...

  • 读《文化苦旅》有感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 余秋雨的《文化苦...

  •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化苦旅》是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

  • 读《文化苦旅》有感

    半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买到了一本名为《文化苦旅》的电子书,刚开始只是随手翻了几页,没往心里去。 昨天一个人在...

  • 读《文化苦旅》有感

    今天空暇之余随手翻开《文化苦旅》,之前未读之前,觉得这本书应该是苦涩无味的,如今仔细读来,并非如此。首先翻看了原版...

  • 读《文化苦旅》有感

    在大雪纷飞的冬夜里,天地间都被染上了纯白的色彩,世俗的喧嚣被一时浇灭、掩埋。在昏黄的灯光下,读到这般滋润慰藉的...

  • 读《文化苦旅》有感

    原计划,十天读一本书。并且规划每天读三十多页。 这个过程既艰辛又享受。艰辛是由于,每天要抽课外时间来一页一页的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 文化苦旅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fd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