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赵光义合法继位的证据分析
第三节 历史事实的证明
除了一些书面文字记载,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历史既成事实里,找到赵光义继位合法的确凿答案。
第一,历史上哥哥传给弟弟,有很多例子。
两晋时期,晋成帝因为自己儿子年幼,传位于弟弟司马岳;唐朝末期,唐僖宗李儇传位弟弟李晔。
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国君传位弟弟甚至是养子的例子就更多了:
比如后晋石敬瑭传位给养子石重贵,并未传位给五岁的亲子石重睿;荆南高保融传位弟弟高保勖,没有传位儿子高继冲,而高保勖死后传位给哥哥的儿子高继冲,树立了兄弟关系融洽的标杆;吴越王钱弘佐死后,传位弟弟钱弘倧,没有传位于亲生儿子钱昱。等等!
第二,赵匡胤在位十七年,一直没有册封皇太子,甚至没有封自己的两个儿子为王,大臣也没有上言劝立皇太子的奏章,等于都已经完全默认赵光义接班人地位。
第三,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我们前文论证过其真实性,所以赵匡胤一直让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且在公元973年加封赵光义“晋王”,晋王头衔多尊贵,赵匡胤的目的,就是巩固赵光义的继承人地位。可见,“金匮之盟”绝不是虚言,而是切实发生过的,赵匡胤作为孝子,忠实的执行了母亲的遗嘱。
第四,赵匡胤驾崩前的八月份,诏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仪等率大军伐北汉。郭崇信、王政忠、阎延进、齐超、孙晏宣、安守忠、齐延琛、穆彦璋、侯美、郭进等十人分五路攻太原。到十月,各路各有斩获。
赵光义即位后,一纸诏令罢兵,“上初即位,诏罢河东之师。”(笔者注:<长编>卷十七)。尽管北伐进展形势喜人,但是所有大将都乖乖听命撤兵。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朝廷内外的所有武将,也是完全认同赵光义皇位继承人地位的。
第五,所有大小文臣对赵光义即位都没有提出异议,也没有大臣上疏提出质疑!甚至所有大臣后来的私人笔记的记载,也见不到丝毫不满的痕迹!唯有文莹描绘了一个“斧声烛影”的故事,本意还是为赵匡胤、赵光义歌功颂德的,却被后人曲解了。
赵匡胤在位十七年,难道说他手下没有一位忠心耿耿、“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臣,赵匡胤做皇帝做得这么失败吗?不会吧?他们不敢公开讲,背后写一写私人笔记总行吧?当时不拿出来刊印发行,只通过自己的笔记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情绪总行吧?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以后,由后人拿出来总行吧?可是真的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