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51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三十三卷-06
一朝天子一朝臣
哀帝在未央宫摆设酒宴,内者令把傅太后的座位设在太皇太后座位旁边。
大司马王莽巡视后,斥责内者令说:“定陶太后不过是藩王妃而已,怎配跟至尊的太皇太后并排而坐!”下令重新摆放。
傅太后听说后,大怒,不肯赴宴,极端愤恨王莽。
王莽再次上书请求退休。哀帝赐给王莽黄金五百斤、四匹马驾的安车一辆,让他辞官回到府邸。
公卿大夫大多称赞王莽。于是哀帝给他更多的恩宠,特意派中黄门到王莽家以供差使。每隔十天,哀帝赐餐一次。
哀帝又下诏,增加曲阳侯王根、安阳侯王舜、新都侯王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采邑人户各不等。
赐王莽为特进、给事中,每月一日和十五日可以朝见皇帝。朝见时的礼节一如三公。又召回红阳侯王立,使居京师。
傅太后的堂弟、右将军傅喜,喜好学问,有大志德行。王莽既已罢职退下,大众希望傅喜接替王莽的位置。
当初,哀帝加封外戚官爵,唯独傅喜自称有病而谦让推辞。傅太后刚开始干预政事,傅喜就多次进言规谏,因此傅太后不想让傅喜辅政。
哀帝任命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封高乡亭侯。赐傅喜黄金百斤,缴还右将军的印信绶带,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在家养病。任命光禄勋彭宣为右将军。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都上书说:“傅喜行事仁义,品德高尚廉洁,忠诚忧国,适宜做内朝辅弼大臣。
现在以有病为借口,突然被遣返回家,大众都感到失望。
都说‘傅氏是贤能之人,只因见解与定陶太后不合,因此被斥退。’百官没有不为此深深痛惜的。忠臣是国家卫士。
春秋时,鲁国因任用季友,治理好了混乱;楚国以子玉是否活着,决定被别国看重或轻视;魏国倚仗有公子无忌,才能战胜强国;项羽则由范增决定他的生存与灭亡。
百万人之众,不如一个贤才。因此秦国用重金去离间廉颇与赵王的关系;汉高祖散万金使项羽疏远范增。
傅喜能当朝廷大任,是陛下的光辉,也是决定傅氏兴废的关键。”
哀帝自己也很器重傅喜,因此,不久就再此征召任用他。
感思:哀帝即位后,傅、丁等新外戚势力自然想取代王氏外戚的地位。
王莽对傅太后座次的抵制,表面是维护礼制,实则是旧外戚对新贵崛起的本能反抗。
傅太后“极端愤恨王莽”并迫使其退隐,正是新外戚清洗旧势力的典型表现。
哀帝对王莽的厚赏更像是一种政治平衡术,既顺应祖母傅太后的意愿,又避免对王氏打击过度引发动荡。
傅喜是夹在血缘与道义间的清流。他难能可贵地超越了外戚集团常见的狭隘立场。
在“哀帝加封外戚官爵”时独善其身,体现其政治操守;敢于规谏干预政事的傅太后,展现“帮理不帮亲”的品格;其学识德行连政敌王莽阵营的何武、唐林都公开为其请命。
但傅太后宁愿任用旁系的师丹也不愿让傅喜辅政,说明在权力核心中,“可控性”往往比“贤能”更受重视。
哀帝是以藩王(定陶王)入继大统,他的即位本身就意味着权力核心从王氏向傅氏(哀帝祖母)、丁氏(哀帝母亲)的转移。这是法理上的必然。
王政君虽然是太皇太后,名分最高,但新皇帝有自己的嫡系亲属。
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哀帝尊崇自己的祖母和母亲是政治正确。
王政君如果公然对抗,不仅名不正言不顺,反而会将自己和王氏家族置于危险境地。
王政君默许侄子王莽充当“急先锋”去试探和挑战,当王莽失败被罢免后,她本人则保全了超然的地位,没有直接与傅太后发生冲突。
在哀帝初期,王氏家族遭到了系统性的打压:王莽被罢免,遣回封地;王根等人虽被增加采邑,但实权被架空;其他王氏子弟被贬官、罢黜者众多。
在这种形势下,王政君的沉默是保护家族的重要手段。她如果频繁出面为族人求情或抗争,会激化与哀帝及傅太后的矛盾,可能招致更残酷的清洗。
她选择退居幕后,接受现状,反而让对手失去了进一步打击的借口,为王氏家族保留了东山再起的火种。
王政君的沉默,最核心的一点是 “等待” 。
王氏家族历经元、成两朝,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其潜在的政治影响力不是傅、丁等暴发户式的家族能比的。
因此,她的沉默是一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姿态。她在暗中依然维系着王氏的关系网络,观察着朝局的变化。果然,历史证明了她的成功。
哀帝在位仅六年便去世,且没有子嗣。
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权力真空期,一直沉默的王政君迅速出手,她直奔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下诏召其侄王莽入宫主持大局,重新立汉平帝。
从此,王氏家族再度掌权,并最终走向了王莽代汉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