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日语词汇,现代中国人真的不会说话了吗?
日语的发展就是脱胎于中文。日语自古以来与“汉字”的渊源就不必多言,日语的翻译能在现代中文的历史事件当中获得生命力,归因于/得益于在日本近代社会改革阶段,为了使语言更亲民,中下层日本人从中国古籍的汉语中得来的灵感发掘了许多新词汇。而后二者的分流,也有其各自道理。
日语的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基本上是可以分开的。西方语言基本上是个表音体系,而汉语是表音和表意相统一的一个体系,所以在包容和翻译外部文化的时候,使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
表音性使得日语倾向于直接音译,而汉语重表意。而汉语的表意性会使得翻译带来一定的误解。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会努力去避免。日语会精确指向西语的翻译,但对于那些特别是医学和科学名词,就会影响它的传播。没有经常使用科学词汇的人群就会与之分离。科学和大众就此分道扬镳。而汉语本身的性质造成很难精确表达西语愿意的缺点的同时,但在科普这个工作上相对容易一些。日语直接使用外来语就会导致新词的不断涌入,需要被重新接受。日本的外来语词典会不断修订且越来越厚的。当然,代际之间的沟通会受到一定阻碍。
如今的流行文化和年轻人的前沿文化,变化迅速,今天站在时代前沿的人,弄潮儿也有可能会在明天成为老古董。语言的魔力所在,或许就在于使用一种旧的、传统的既有思维方式去诠释一个新生和外来事物时,一种传统和现代的联系。
所以说,中文和日语,其实是两种互相影响,互相羁绊的语言。说得更直白点,如果不是你当初把中文传去日本,又哪来今天日语影响中国呢?相互补充也正说明了汉语生命力之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说日语对汉语构成文化入侵,因为最后其实还是被内化的。之所以能被吸收,是它与其本身的文化逻辑之间存在一个相似之处、共荣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