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陈寅格拜访父亲老友夏曾佑先生,老先生对他说:“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兴你懂得很多种文字,有很多书可看,我只能看中国书,但可惜都看完了,现我已无书可看了。”陈寅格不以为然,心想,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哪能都看完呢!然而,到陈寅格七十岁时才觉深有同感,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
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说法呢?李宗吾说,因为中国书极少有奇见,极少有独立的、个性的见解,结果中国书虽然汗牛充栋,但是内容却“翻来覆去,东抄西抄”,看到头来,汗牛以后再汗人,充栋以后再充图书馆,忙了半天,头脑却满盘浆糊,甚至被群书所误。
所以李宗吾说读书并不是越多越好,古今善用兵者,莫如项羽,七十余战,战无不胜,到了乌江,身边只有28骑,还三站三胜。然而他学兵法,不过略知其意罢了。古今政治家,推诸葛武侯为第一,他读书也是只观大略。陶渊明在诗界中,可算第一流,他乃是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反之,熟读兵书者莫如赵括,长平之役,一败涂地。读书最多着莫如刘歆,辅佐王莽,以周礼治天下,闹得天怒人怨。注《昭明文选》的李善,号称书麓,而做出的文章就不通,书这个东西等于食物一般,食所以疗饥,书所以疗愚。饮食吃多了不消化,会生病,书读多了不消化,也会作怪。越读的多,其人越愚。古今所谓书呆子是也。王安石读书不消化,新法才行不走。程伊川读书不消化,才有洛蜀之争,朱元晦读书不消化,才有庆元党争案,才有朱陆之争。
世界是进化的,从前的读书人是埋头苦读,进化到项羽和诸葛武侯,发明了读书略观大意的法子。所谓略观大意者,必能了解大意也。进化到了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而并且不好读书。现在有了计算机,里面从古至今什么书什么知识没有?只要晓得搜索,千万本书都可以为你所用。
但这就意味着不要读书了吗?李宗吾的意思应该是不要读死书,一本致用类书的精华内容只有20%左右,其余的都是为这些内容做说明或立证的,只要找到书的精华,这本书就没白看。我国的古书虽不是如此,但好在古书虽然老,却是由一个个鲜明人物的故事组成,《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不知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多少次,女儿这一代不喜欢看名著,但也能从别的渠道略知一二。即使是外国的许多优秀小说也被搬上银幕传到中国来。
在我看来,“中国的书不过几十种”所以更可以去博览群书,因为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只读几本书又会觉得单调枯燥会丢失读书的兴趣,所以只能靠读一本本不同类型不同人作的书去吸收“中国几十种书”的内容,因为这几十本书会被“翻来覆去,东抄西抄”的反复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