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周晨诵听课记录
周一:孔子推仁政于鲁(下)
读孔子自述,带着此时孔子抵达了自己的那个境界,进入课程。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问:(1)漫长的十几年等待之后,鲁国为何会突然启用孔子?
训诂:则,本意,用刻字在青铜器上。引申义规则,名词,效法(动词)解释中都宰,司空,大司空的地位和现在的位置进行对照,帮助孩子们理解。此时的孔子相当于季氏的位置。
讨论:漫长的十几年等待之后,鲁国为何突然启用孔子?
孔子的才华被三桓看到,为什么之前不起用。孔子的志向恢复礼乐制度,对鲁君更有利。三桓想的也是自己。目前季氏面临阳虎叛乱,叔孙氏也面临家臣公山不狃的叛乱。之前,阳虎邀请,公山不狃邀请他,他没有去。所以,三桓昭孔子是想用孔子的名气来消弱家臣的权利。鲁君知道孔子不会危害鲁君的权力,自然也会同意,鲁君和三桓都需要他,于是,孔子就出仕了。
周二:橄榄树,最近橄榄树在进行古诗十九首。今天早上的晨诵诗歌是:行行重行行。老师先介绍古诗十九首产生的背景:东汉末年,独特性:无作者。
学生先读一遍,五年级的孩子读得很不错哦,很有感觉,学生敏感的感觉到这是一首离别诗歌,接下来张老师带着孩子们一句句感受这是怎样的离别。学生通过对话知道这首一首生死别离,老师引导学生这是生离还是死别呢?(这里我感觉老师可以继续追问哪一种更痛呢?)路程遥远。第二句从空间上写离别的遥远。第三四运用兴的手法来写离别,最后落到如何对待离别这个问题上。那就是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里引导学生体会离别的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周三:海螺的晨诵
因为最近海螺主要是聚焦学习语言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所以,周三,赵老师对于学生的作业进行了点评,学生读,说出文章的优缺点和不足处。老师引导文章还可以在哪里有所提升,最重要的是,赵老师一再强调,这些技巧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不要为了技巧而技巧。不过我的问题是,既然这些手法是为主题服务的,那为什么还要专门拉出来练习呢?还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讲语言的特点呢?初中孩子的语言我个人认为还不到能行成风格的时候。
周四:橄榄树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还是学生先读,对于裳,还,寐字的读音老师做提示,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寐是睡的意思。这一首诗和之前那首诗相似呢?(行行重行行)这样的思路很好,因为古诗十九首没有作者,但是它的感人就在于他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离别,失意,无常。这首诗很明显是写别后的相思的。对于诗歌是男子写给女子或者是女子写给男子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写出了什么情感。因为没有作者,个人认为没必要坐的太实。只要能体会到因为一些原因不得不分开而产生的忧思就行了。
周五:昆仑:
今天早上听的是昆仑的梨花诗歌晨诵,一共四首,王老师依旧激情满满的开始诵读,带着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经由诗歌的内容,诗歌独特的表达的方式,诗歌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的情感,最后试图落到学生的当下,和学生发生链接。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昆仑的学生还是晨诵提不起劲儿,需要琢磨琢磨怎么调动积极性,这个更为关键。还有就是,感觉不管老师理解的多深刻都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学生需要自己思考,需要感受,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