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姐从机关退休已经十多年了。
认识她的那些年我们一直称她李姐,她是单位的骨干领导,为人做事雷厉风行,很是热情,这些年帮助过许多人,我们都很尊重她,称赞她“人真好”。
上午的11点左右,接到李姐的电话,她告诉我说,自己在2个月前感到四肢无力、双手发麻,在医院检查结果为:腔隙性脑梗,经住院治疗后以痊愈出院,但出院后到现在总提不起精神来,觉得活着没有意义,高兴不起来、心烦意乱……电话的这头,我告诉她好多老年人患脑梗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情绪,让她放心,并告诉她下班后有时间就去看她。
下午两点刚上班的点,她就到了,坐在诊室等我。李姐今年71岁了,平素身体健康,是个闲不住的人,按照她的话说退休后一直在帮自己弟弟打理店铺,天天忙得什么也顾不上,觉得很充实,现在因为这个病歇下来,觉得过得很没有意义,也没有别的兴趣爱好,不愿意和别人打麻将或者出去遛弯,一见到我说:“本来今天下午和姐妹约好外出听讲座的,你说你要来看我,我不能失信与你,所以就赶紧过来找你来了……”她说这话时,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就是顺口一说,她却看成是确定。她总在照顾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却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后面!事实上,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是她多年的处事模式。众多兄弟姐妹中她是付出最多的那个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以及公婆基本上以她照顾为主力,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总是她在张罗,七大姑八大姨谁家有事也总找她商量。就像现在,总想帮别人做些什么,根本就闲不住,如今消停下来的这两个多月,觉得自己就是个废人,没有任何用,没有意义和价值感,就连自家侄女陪自己来医院看病都感到内疚,耽误侄女工作时间,自责、内疚已伴随她好长时间了……李姐边说边想着要掉眼泪,看看周围有我的同事,强忍住了。看得出李姐目前的情绪低落,已处于抑郁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这么一些人,年轻时忘我的工作,每天都是匆匆忙忙,一旦闲下来便觉得没有了自我。这种内在的要求,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于内心,就如李姐,这么多年的有序紧张的模式闲下来总会有些失落和迷茫甚至感到没有意义和空虚!当她不留余温地温暖别人的时候,却唯独忘了自己!除了目前她的状态之外,可能她身上好多特点也是生活中常见的。
从李姐身上我们看到了好多“讨好型人格”的特点。在行为上,似乎患上了“无力拒绝症”,面对他人的请求,几乎是有求必应,甚至做到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试图在别人面前营造出善良、和平、大度等等好的形象。这种讨好行为可能来自于社会文化的价值导向,人们尤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推崇“成人之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讨好型人格,往往从心底里不欣赏自己、不认可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够给予自己肯定!这种可能源于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爱是“有条件的”,久而久之认为 “讨好”是获得赞赏的唯一条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讨好”的思维。
提醒身边类似的朋友,当你看到你的讨好行为,为你赢得了他人的称赞、赞美,帮助你避免或者阻止了批评、漠视、惩罚,你的讨好行为得到正面以及负面的强化。对你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处事方式,但长期以往,“习惯”容易让你迷失自我,如爱默生所言:“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当然,若能时刻审视,承认并了解自己的“讨好模式”,警醒自己,“讨好”或许能辅佐你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