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朱泥和现代朱泥的区别
首先,讲讲现代朱泥的炼制以及成品壶特点:
现在市场上的朱泥绝大部分都是熟料充浆朱泥,因为矿石原料基本都是外地的紫砂矿开采的,外地的矿料比较嫩,制作的紫砂壶在烧制后几乎都会变形,所以为了增加泥料的骨力,只能拿一部分泥浆先800℃左右温度烧制一遍,然后磨成细粉,按一定比例冲入之前的泥浆,用于增加泥料的骨力。但是这种充了熟料以后的泥料是没有光泽的,所以然后要把200目~300目的泥浆充入泥料,烧制后呈玻璃相,甚至添加少量玻璃水,这样就看上去有光泽了,而且泥浆收缩率大,烧成后会呈现“褶皱”质感,这也是目前炒作的所谓“无朱不皱”。
熟料充浆朱泥制作的成品紫砂壶,光泽不自然,浮于壶表,也就是老玩家常说的和尚光或者贼光,这样的壶泡养日久后,形成的包浆没有厚度和层次感。另外熟料朱泥制作的壶没有透气性,完全失去了紫砂这个特性的意义,以前的老壶其实都不是这样的,可以参考拍卖会上明清两代的朱泥壶,就懂了。熟料充浆朱泥是90年代开始,紫砂需求增大后,又几乎没有本地朱泥矿料被开采的情况下,逐渐出现的,尤其近几年朱泥壶被市场热捧,导致市场,包括从业者认为这就是朱泥,其实都是以讹传讹,真相早就迷失了。
然后,讲讲传统朱泥的炼制以及成品壶特点:
传统朱泥准确名称叫生料朱泥,而矿区必须是丁蜀镇的黄龙山、赵庄和小煤窑,这里开采的朱泥矿料密度较高,质地比较有骨力。但这三处的朱泥矿料夹杂在嫩泥矿里,含量极少,杂质也多,首先,需要很细心的挑拣,拣出纯的朱泥矿料。这一环节特别的费工夫,需要很细致的手工操作,每一小块矿料不仅要检查外表,还要掰开检查里面是否有青泥夹脂(嫩泥的一种)或者其他杂质,小煤窑朱泥还尤其要注意其中是否有煤矸石杂质,一旦不纯,就只能作废。所以炼制传统老朱泥不仅辛苦,而且成本巨大,往往一吨矿料只能挑拣出五十到一百公斤纯矿。然后,需要风化,使之变成小碎粒。之后最好是使用手工石磨将之磨至数十目的细粉,过筛,取颗粒,经验丰富的炼泥师傅会配比好颗粒的比例。所以要炼制好的原矿朱泥,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完全要靠细致的手工操作,特别费时费力,随之成本也升高。
这三处朱泥一则本已稀少,加之成本高,而且制壶师还不愿意使用这样的泥料做壶,熟料朱泥本已比较难制作,而生料朱泥更难制作。传统的生料朱泥粘性很强,糯如年糕,古时又称“年糕土”,制作时候容易粘工具,不易打泥条,也不易使用抿针光壶身。而且它具有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成型又酥,壶坯自然干燥时易开裂,对制壶人的手艺要求高;再加上原矿铁质含量很高,烧成易出铁质熔点。
顾景舟老人家把传统朱泥又称之为“朱砂泥”,说明真正朱泥还是具有砂性的,这也符合紫砂的普遍特征。而传统生料朱泥烧制成品后外观朴实,光线柔和有韵味,并不光鲜夺目,但是淋水立显红艳,泡养后的变化极其明显,砂体晶光荧亮,包浆丰富有层次,润泽程度如“羊脂美玉”,令人爱不释手。
最后,讲讲为何传统朱泥在市场上几乎已不见踪影:
如今,在市场经济中,更多的是追求高成品率和光鲜的外表,制壶人,甚至是炼泥作坊几乎已放弃这种传统繁琐的提炼和制作过程,因为不仅炼泥费时费力,而且制壶难度大,烧制后外观朴实不抢眼,加之现在矿区保护,此三处朱泥矿料极其稀少,一度导致没有好矿料,有了矿料没人愿意炼,炼了泥也没人愿意买。
综上所述,究其现状之原因,从业者的急功近利、需求方的审美缺乏和浮躁、矿源的接近枯竭,属三者因素综合推动导致。如今,只有在博物馆和私人藏家中的明清老壶中一睹这种璞至天成之美器。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风卷残云胜者为王,感谢广大壶友支持着我砥砺前行,使我坚信终将守得云开。







网友评论